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境问书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5,(2):46-47
去年和一朋友聊起“驴经”,他问我去过广东哪些村落?我便大笑起来:“老兄,有没有搞错?处在中国经济改革浪尖上的广东,恐怕连祖宗的坟墓都找不着了,还会有古村落?”,朋友没好气地回答我,“你的偏见只能代表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3.
一只漂亮、安闲的小鸟儿衔着一枚橄榄枝,第一眼看见尤今的签名便得出这个印象。问她有什么含义,她摇摇头笑了,“只是一种快乐的流露,我祈盼所有的人都有个快乐的人生,也希望大家看了这签名后,能愉快地把书读完”。回来将尤今的签名拿与朋友看,朋友笑道,这正是她的名字呀。我仔细看后也不觉好笑,那“橄榄枝”正是个“尤”字,那只美丽的鸟是个“今”字。实在想不出这是信手涂鸦,还是匠心独运。采访尤今是件很愉快的事。听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 ,有位朋友诚请笔者为人写个书评 ,我先是婉言谢绝 ,说自己人微言轻 ,没有什么名气 ,而且从没有为人写过书评 ,希望最好去找高人捉刀。再一听是为某个领导的著作写书评 ,心里更是惶恐。领导的著作、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规矩 ,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不太能够把握 ,怎敢信口雌黄 ,妄加评论呢?然而 ,这位朋友一再请求我留下书来 ,看看再说。接过书 ,只是觉得沉甸甸的 ,因为领袖们的书往往都比较厚重 ,领导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一看到封面上的“来回想”三个字 ,便有了些诧异。虽然“求真、布理、探赜、臻美”八个字有些不伦不类 ,因为…  相似文献   

5.
又见韩少华     
6月16日,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我坐在靠背椅上浏览报纸。多年来,我养成了午休的习惯,中午不睡一会儿,下午工作起来就没有精神,甚至犯困。正在这时,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抓起话筒一听,是同事李培禹同志打来的。他让我到单位附近一家名叫“雪苑酒楼”的餐馆去吃饭,并告诉我,那里有我的许多朋友,可以见见面。我告诉他:“我刚刚吃完饭,那些朋友。你代我向他们问好吧!”说心里  相似文献   

6.
指标奇闻     
有道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有些事不看不听任凭你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还是无法想像得到的。与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朋友聊天,听说了闻所未闻的“新闻”:他所在的市公安局下属各分局、大队、中队、派出所,直到每位警员都有创收指标。我问:“警察职业只产生社会效益,怎么创收?”朋友哈哈大笑:“只要有权就能创收,如今有权者谁不在创收?”原来,交通警察有创收指标早已是各地通行的“行规”,交警们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上路就是查车罚款,弄得社会上怨声载道。上面对此也想了些制止的办法,如“罚没两条”等,但“上有政…  相似文献   

7.
娜拉 《出版参考》2006,(12S):I0008-I0008
不只听一个朋友给我建议“去读立品的书吧,它会让你的心灵有个着落。”是的,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上学,就业、升迁、购房、买车……在物质不断积累而看似充实的幸福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够感受彻底的快乐,欢娱仅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所得,喜悦之中,灵魂缺了席。  相似文献   

8.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9.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0.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啤酒里的尿     
柯柯虽然是个“美女作家”,但是她的走红不是靠身体写作——当我们刚刚认识,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我强调这一点。我自然不相信,就找她的书来看,果真如她所言,书里并没有“我”跟男人偷情的故事。凡事都有例外,柯柯就是这样的例外。  相似文献   

13.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所谓"党报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常有新入行的同志问我:“怎样才算是个好记者?”我回答:“上可以与王侯共食,下能够和百姓分餐。” 记者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很为人看好的——好人好事希望扬名,坏人坏事害怕曝光。这一切,缘于舆论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记者中的一些人难免被人“捧坏”,养成只认官不认民,只交富朋友不交穷朋友的习惯。长此以往,势必下基层少了,体察民情没了。反映在工作中,则表现为信息来源不足,报道言之无物,不能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6.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心静是福     
一位老年朋友,家住六楼顶层。我问他,身居高处。感受如何?他笑着对我说,早上“玉皇顶”(泰山)。晚下“三叠泉”(庐山),投入诗面书,心静才是福。心静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人若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保持心静,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史料》2008,(3):6-6
翁帆在杨振宁著《曙光集》一书的“编后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振宁每天除了上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他总是说,一有好的想法,就睡不下来。我想很多学者都是这样的。不过,有时振宁的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  相似文献   

19.
高峰  了了 《出版参考》2007,(1):14-14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20.
读书宜杂     
每当朋友光临寒舍,站在我的书橱前的时候,总是说:“你可真是个杂家。”其实,“家”不敢说,“杂”倒是真的。理论、文艺,今的、古的,经济所限,书的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可谓书花八门。我想,新闻工作者(包括业余通讯员)读书杂一些为好。道理很简单:记者采访不可能老是在一个行业(其实一个行业也不只一门知识),编辑也不可能总编一类稿件。我也是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的.记得有一年我到医院采访,许多一般的病症、术语我都听不懂,采访感到很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