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鲁迅《药》的英译本看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2.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汉对译中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因而修辞方式也属翻译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英汉语中的部分修辞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很难在译文中复制。  相似文献   

4.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语言间的共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因此,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了翻译的理论基础,"译"是翻译的前提,"趋近"是翻译的必然。论述了翻译可译的理论基础,并指出翻译是不可能对等的,只能是原文和译文的无限趋近却不能实现完全的等同和等效。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方面大多相同或近似。然而,二者在相似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是否能忠实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并产生和原文相同的效果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该文从可译性的限度方面分析了部分修辞的翻译相关问题,以提起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及其限度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看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原文有时又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以便对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关是一种依靠语音的相似和意义的分歧形成的修辞格,而且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大量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由于双关深深的根植于语言文化中,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讨论双关的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许多翻译家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找将双关语言中的不可译成分转化为可译成分的方法。本文作者提供了六种双关翻译方法,在这其中,作者特别提出通过建构类似语境的方法来翻译双关语,重现原文中的双关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特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可译性"的对立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模糊语言学理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可译是意义的中心,是确定的;可译性是开放的,既是翻译过程的起点,又是翻译过程的终点。可译性问题的本质不是能否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成语俗语双关、语法双关和其他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别表意、契合翻译、套用翻译、侧重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广告中双关语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成语、俗语双关几个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出契合翻译,分别表意,侧重翻译,套用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玉茹 《海外英语》2013,(7X):143-144
由于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信息交换通道,所谓翻译的可译性就只是可译度而已。但英语和汉语中修辞格的使用造成了信息转换通道的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也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特别是其中的头韵、谐音、双关、歇后语和回环等利用了英汉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性,因而成了最常见的,也是最难逾越的可译性障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引入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了两者各自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了造成可译性限度的各种类型,从而说明了翻译这门艺术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然而这种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可译性的三可,即原文可理解、译者可表达、读者可接受,始终是历代翻译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俳句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一直是俳句研究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分析俳句译文的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的主要特征,从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其可译性限度看日本俳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可译或不可译一直是译学领域的争论焦点。以往研究多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以忠实的标尺来探讨可译性存在的基础,这既难以弥合二者差异又轻视译者对可译性限度的影响。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译者对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转换能力左右着译文的可译度。同时译者译文"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能促使不可译向可译最大限度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和文化的表面联系来看,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只有部分是可译的.这一认识忽略了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译者大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各语言之间的语言内容是完全可译的,其可译性依赖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正是这种可译性使翻译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汇的桥梁.做认知关系方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选取译入语为译者母语的翻译,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挖掘出原文和译文不同的认知思维特征;二是通过认知分析得到的翻译研究成果,其针对对象应该是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在他们具备了相当词汇量的情况下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注意译文的认知性的认可度,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  相似文献   

18.
修辞是一门艺术,辞格的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英语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可以划分为可译、难译、不可译三类.本文针对这三类修辞格的特点,就如何采取恰当的、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使英语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9.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有一种现象:作品译文虽好,但竟"不似原著",即译文与原文风格不能统一。学界也有某种思想认为,将原著的风格完全展现在译文中是无法做到的。本文在分析文学作品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风格可译性的观点,并通过对比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本,探讨风格的传达与流失对于译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