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指出了译界所存在的对翻译实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只是定位在对双语转换的研究上。中以实例说明多语转换不仅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促进了世界各大、小语种优秀化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指出了多语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译事之难”。中认为,多语转换研究应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论研究应共同商讨、努力探索多语转换现象以发现多语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只是定位在对双语转换的研究上,这是译界所存在的对翻译实质认识上的“误区”。几百年来,世界优势语不断变化,但小语种人们通过优势语作为媒介语了解其他语言文化或传播本国文化的现象一直存在,这就形成了翻译过程中的多语转译现象;这个过程也促进了世界各大小语种优秀文化的互动交流。翻译过程中多语转译现象过去一直存在而且必将不断出现,多语转译研究应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重新翻译成原语文本。学生是翻译教学的主体,根据回译的根源和学生的感知差异,可以把翻译教学中的回译分为显性和隐性回译。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的划分能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检验和改善译文,发展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5.
“公示语”是翻译界首先使用的术语,具有指示、提示、限制和强制/警示性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其最佳英文对等语是“signs”。公示语翻译的基本研究模式不是译学研究模式的特例,而是与译学研究基本模式相一致的。与比较模式和因果模式相比较,目前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过程模式成果最少,这跟过程模式研究中牵扯因素多,难以探清译者“黑匣”之谜有极大的关系。深入探讨公示语翻译理论,除了探究新问题和转换研究模式之外,还需要“立足译学本位,参照其他学科”对公示语翻译理论体系进行科学架构。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7.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5-127
回译在翻译研究领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我国学者对回译的研究多集中在把回译作为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方面。对回译用于翻译教学虽有人提到,但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实际上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穿插回译练习,能更加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并有效培养学生汉英语的对比意识,提高他们的汉译英能力。  相似文献   

8.
“推导模式”认为人类交际在本质上依赖于推导。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在实现从ST到TT的意义转换时,对原文本信息中的隐含意义应在多大程度上在中传递出来时,译者必须准确地估计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望,同时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条件,决定对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继续隐含还是让其明示。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研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即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公示语具有显示、提示、指示、警告等功能,被誉为“城市的名片”。本文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资料为研究素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指导公示语英译,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在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下采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公示语译文。  相似文献   

10.
李雪妍  刘英爽 《海外英语》2023,(22):30-32+46
本报告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托,以美国学者韦努蒂(L. Venuti)的异化与归化理论为方针,对翻译过程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在翻译理念阐述一章,笔者套用先贤孔夫子的思想,将翻译分为了三个维度:译者“知之”、作者“好之”,读者“乐之”。另外,笔者在翻译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抽象名词译为动词、词类转换、词语分译和短语分译等,经过反复推敲,在多处源语和目的语有较大差异的时候顺利完成语言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翻译可使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除可译性外,还存在不可译性或可译性障碍问题,使得目标语很难再现原语的意义、功能、风格等。通过对诸多可译性障碍的分析,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文化的可译度,即可译文化、部分可译文化和不可译文化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国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等值,因此翻译等值只能是近似的等值。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首先应该达到文化语义层次的翻译等值.然后才是文化语言形式层次的等值。  相似文献   

13.
陆秀英  周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2-124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几种汉语诗歌体裁(回文诗,拆字诗,藏头诗,叠字诗)为例论证了在不同文化内涵中各种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承认可译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不同文化层面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译的内容,从而说明翻译也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美学思想:翻译理论构建的新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研究和探讨语际间转化中的美学问题,试图以此来为翻译理论的构建寻找新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