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主义及其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的核心是崇尚人的理性思维,坚信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真知”。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合逻辑的推理推演出“应当如此”的结论。理性主义既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它对西方科学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西方科学之所以是西方科学,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是“应当如此”的产物。只有这种科学才能诞生出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主、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模式及由此形成的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确立了西方美学“美真同一”的基本观念,并使得对真实的注重与强调成为西方文学基本的价值追求。西方现代社会主、客体的尖锐冲突,使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发起对传统理性的攻击,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哲学基础。现代主义将真实归结为主观精神对现实之荒谬、丑恶的感受,将对真实的追求导向非理性,表现了对西方现实更彻底的否定和更激烈的抗议。但它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3.
制度既具有强制性,又有一定的伦理性,它与一定的习俗、道德传统密切相连,并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需要和本性密不可分。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制度及其正当性的不同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不同,西方主导文化所持的人性恶论和理性主义,使得西方的制度伦理呈现出独特的景象。从总体来看,人性恶思想在西方制度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理性的假设和认识则经历了从承认理性的存在到肯定完全理性,再到坚持有限理性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哲学的智慧在于反思。虽然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已成为过去时,并不断受到非理性主义等的责难,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理性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其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真理、统一性和自由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再一次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特质形成于古希腊。在中世纪,西方理性主义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基督教之中。到了现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与信仰各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自身,此时,理性主义的特点及其效应开始逐渐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7.
西方伦理学在其发展伊始,就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人应该依据其本性来生活。伦理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否认理性主义者所设想的"宇宙理性"和"宇宙正义"的存在,也否认运用理性可以证明普适的伦理原则,并且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和服从理性既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不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尽管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具体伦理观念并不相同——有的主张只有爱与信仰才是人类幸福和德行的基础,有的张扬生命力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是人生的要义,有的鼓吹只有超越利害得失,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反知识、反科学却是其共同的、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人学是在反对传统人学的理性至上,把人归结为理性的动物的观点的过程中开启西方人学的现代发展方向的。现代西方人学是非理性主义的人学。在实现非理性主义转向的过程中,现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意志主义人学、生命哲学人学、存在主义人学、精神分析人学、法兰克福学派人学、宗教人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多种人学理论方案和流派的相关嬗变。现代西方人学是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存在状况的理论观照。她以人的本体论地位为人学的成立论根基,以非理性概括人的本质,以孤独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以悲剧和虚无厘定人生的价值,以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确立人学从而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认真总结和吸取现代西方人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了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成为主导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并形成西方人的理性存在方式。但这种文化具有内在的文化张力,造成理性的人难以逾越的两难生存境遇,既促进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又造成人的全面异化。其原因是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所孕育和发展的“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的二元对立。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中,要反思批判当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消解西方主义文化霸权,建构社会主义理性主义文化,积极向世界建构中国文化形象,助力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股重要思潮;是在贬抑理性的斗争中不斯发展的。本文试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古希腊时期非理性观、以宗教信仰为特征的非理性观、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务发展尽管有其缺陷,但它的合理性、建设性却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程度上说,非理性主义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概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群 《教学与研究》2000,(12):36-42
从19世纪中下叶以来直至今日存在和发展的现代西方伦理学,是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近代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以及古典功利主义的发展困境为起点的.古典伦理学向现代伦理学的转换,是非理性主义的意志论,存在主义及现代经验主义的元伦理学、情感主义等的兴起.现代西方伦理学目前处在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三种规范伦理学(分别以罗尔斯、麦金太尔和哈贝马斯为代表)各显异彩,而应用伦理学则盛行其道.  相似文献   

12.
<正>人学问题历来是中西方哲学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于人学的研究是沿着精神主体性、抽象人性论和理性主义的方向演化的。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西方人学沿着人格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则是沿着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与现代西方人学完全不同的两个发展流向。我们评介现代西方人学,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正确地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生的评价和意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从而创立科学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中世纪算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高等教育思想经历了许多选择与冲突,这些选择与冲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其背后起统合与支配作用的教育价值观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诸种选择与冲突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中寻找到自身的归宿,可以说,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是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主义思潮孕育了西方现代派文学。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建构的根据,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感悟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认识方法,非理性主义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价值取向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探索世界超验本体的真,揭示生命个体心灵奥秘,展现世界普遍永恒的意义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论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由此确定了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审美价值取向。西方现代主义提出文学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模拟和再现。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把西方文论史看作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历史。因此,对文学的否定观,也是文论史的有构组成部分。本论文认为,西方文论史上,存在着一种反文学的思想倾向,它以理性为出发点,否定文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败坏道德,主张取消文学。这种思想倾向,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它是古希腊从神话文化向哲学文化、从艺术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理性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对以感性为体现的文学的排斥。它潜含着人类思想发展中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以理性把握世界时简单化和模式化的极端表现。它的失误在于把文学归于简单的认识和模仿,忽视了文学丰富复杂的感性特征,忽视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主体作用,也忽视了文学在作用于社会时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待西方现代思潮应注意三条原则:第一,从人类认识发展和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理由与根据,目的在于认识其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第二,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将揭露其总体性的谬误和改造吸收其部分的合理性辩证统一起来,防止全盘否定论和全盘肯定论两种片面性;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西方思潮予以辩证的扬弃,批判的改造,以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7.
以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知性德育 ,其形成既有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科学、理性、技术、个人主义等现代文化的原因 ,也有西方所固有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本文旨在分析西方知性德育的两个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认为理性与信仰的失衡 ,即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借助现代科技得以泛滥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科技的挤压下的式微所导致的西方文化传统的失衡 ,是其知性德育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智主义教育原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智主义是西方近代形成的、以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为主要代表的教育思潮,其生成、演变贯穿于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主智主义产生于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它主张把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注重对有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重视研究选择、编制知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主智主义强调,由于知识与人的认识、道德、审美、信仰等的多方面联系,因而,知识的传授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教育、陶冶、训练,是实施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本途径。主智主义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的种种局限,到20世纪初,主智主义被当作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而遭到尖锐的抨击。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元前6世纪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状况的制约。2.西方文论的发展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大体经历了:自然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社会本体论文论(精神本体论文论—语言本体论文论),在18世纪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两大文论思潮的对立,在20世纪形成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对立的文论思潮。3.西方文论的发展还受到文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左右,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社会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纪转向作家、艺术家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转向接受者、读者的研究。4.西方文论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类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大体呈现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学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觉,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由全方位到单个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论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一样,形成了广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相辅相成的思潮。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化哲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特殊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世界性哲学思潮。这是对人类面临的时代矛盾的文化审视,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危机的文化反思。中国文化哲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情境下,中国文化哲学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既要起越传统农耕文化的消极影响,又要跨越后现代文化危机的横向扫射,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现代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