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著名诗人、骈文家李商隐曾在桂州幕府生活近一年,今存桂幕期间创作的诗歌约40 首、骈文也有数十篇.桂幕时期是其诗歌创作和骈文创作的重要时期之一.关于李商隐在桂林的居所遗址,尚未有人探讨.如果能明确知道李商隐在桂林的居所遗址,对于更好地理解李商隐桂幕时期的文学,乃至于对于今后建立李商隐纪念馆选址是有帮助的. 据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所附<李商隐年表>,李商隐36岁那年,桂管观察使郑亚辟李商隐入幕,为支使兼掌书记.大中元年(847)三月初七,李商隐随郑亚离京赴桂州,途经江陵,四月抵潭州,六月初抵桂林(吴在庆、傅璇琮撰<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认为是五月抵桂州).本年冬奉郑亚之命往使荆南节度使郑肃.第二年正月自江陵归桂林.随后摄守昭平郡(当为昭州).二月,郑亚贬循州,商隐于三四月间离桂北归.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唐诗学的研究中,对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研究成就突出。从生平事迹考订,到作品整理校注和思想艺术成就探讨,已取得许多重大的甚至是带有总结性的成果,并在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学观念的进步,也标志着人们对李商隐诗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但是,李商隐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研究进程充满了曲折。大体上说,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夕,是继承乾嘉以来笺注考证之学并加以发展总结的阶段;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是在现代域外新思潮和新化运动的影响下,呈现出新变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未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曲折以后掀起李商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总结与创新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祭文是樊南四六的精华所在。李商隐祭文的审美艺术追求分为“能感动人”和“通性灵”两个层次.分别讲究结构的气势美、用典的意蕴美、叙述的典雅美、抒情的哀壮美;以及在清丽中蕴涵质朴美、真率美,在凄恻中浸润深沉美、回环美。悲慨心态、否定意识和古文气韵三者融合,形成李商隐祭文“风骨独峻”的艺术风格。李商隐簪文对宋代骈文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坎坷的人生 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是痛苦的。是令人为之痛惜的。少年的李商隐为振兴家道而悬头苦读,十九岁时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而聘入幕府,次年李党的王茂才爱其才而聘入幕府,并将其女儿嫁与李商隐。牛党视李商隐为背义忘恩之徒,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漂泊。加上妻子的病逝,又给李商隐以沉痛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政治诗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在艺术上的创新是成熟地使用了近体的七律、七绝的形式,特别是七绝的大量运用。李商隐用咏史诗的形式写爱情、恋情是他的新创造。李商隐在其咏史诗中说理时大多能以形象、感情出之。总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承前启后,是这一题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的杰出诗人。他的侍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类: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无题诗。这些诗无论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开拓和创新方面,给后胜留下了深远的影啊。对李商隐元题诗的评价一历来众说纷法。或攻其为“帐房淫语”,或称之¥爱情奇葩”,或赞叹它“深情绵邈”,“言近旨远”.或批评它”隐词诡奇”,““晦涩生僻”……;“生许多理解的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这样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却丝毫未冲淡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美,反而使更多的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李商隐元题诗何以具有如此强烈的阻力,凝聚着这洋多…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7,(14):211-212
李商隐的诗独具魅力,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个诗人的诗入选率很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其中李商隐的诗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但是他的诗往往写得曲折,需要认真去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为学生认识李商隐其人及其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依据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认定李商隐卒于大中十二年。此说有误。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考定李商隐的卒年应为咸通二年,享年五十岁,从而解决了《锦瑟》“五十弦”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李商隐在身世、遭际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同与似,在旧体诗的创作尤其诗歌意象的营构与组接方式以及绮丽储蓄、寄托遥深的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同与通。这表明鲁迅对李商隐深刻的认同。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和论述,反映了他于民族优秀化遗产大胆汲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但这些却长期被忽视和误读了。阐明这种认同和继承关系,可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并经由李商隐等人溯至庄、屈这一脉相续的楚骚传统,重建鲁迅旧体诗诠释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