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月是故乡明”单元,节选了《诗经·小雅》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思乡诗一采薇》,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课本对“雨雪霏霏”这一词条的注释是:“雪下得很大。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还专门为“雨”字注音[yù],教师们在讲课时大都是参考该注释为学生讲授的。不仅教材这样注释,而且绝大多数《诗经》选本或注译本也是这样注解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厌战心理。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使我们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3.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5.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节选了《采薇》。《采薇》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篇,原诗共六段,教材选取的是最后一段。全诗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描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思乡之隋。而节选的这一段历来被称为全诗的最佳段。它表达了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无比悲伤的复杂感情。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6.
诗三百篇,最好的句子之一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该句何以有名?大多赏析皆语焉不详。我尝试用孙绍振的微观赏析法,略作分析。首先用对比法。《采薇》——诗出自《小雅》,《小雅》中还有一篇叫《出车》的诗歌,里面有一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相似文献   

7.
薛吉辰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一、《采薇》———小说———鲁迅小说名出自《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是一首关于戍边将士的诗,描写了战士远别家乡饥渴劳苦的情景。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的故事,借此批判了他们逃避现实和软弱无能的行为。二、《七月流  相似文献   

8.
闫立德 《现代语文》2006,(8):128-12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诗人用杨柳这种意象成功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诗经》,用杨柳来渲染离别情绪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熬∫槐疲鞒鲅?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鼓钟》是一首思念“淑人君子”的歌(郑笺、孔疏以为刺幽王之诗,姑置之不论)。关于第四章“以雅以南“的雅、南,历来说法歧异,大致有诗体、乐曲、舞名等意见。本文在领会原诗的基础上,考之于地下出土文献,认为诗中雅、  相似文献   

10.
朱小伍 《湖南教育》2003,(23):53-53
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中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瑰丽画卷,展现出雪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烘托征人归来时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以雪入诗,抒发情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雪”才成为文人们歌咏不衰的艺术形象。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景颇为壮观。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歌咏边塞早雪的奇异景象。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雅·鸿雁》一诗 ,历代研究《诗经》的诸家分歧很大。该文发现此诗与鸟图腾有着内在的联系 ,认为 :《鸿雁》一诗是一首思念先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作。同时 ,也找到了“鸿雁传书”这一古谚的历史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诗经·小雅·鼓钟》中“以雅以南”一语,过去说诗考据之家解说不一,迄无定论。作者的新见解是:“雅”是“夏”的假借字,“雅”即“雅乐”,指诸夏(周人)的音乐。《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周礼》写作“大胥”、“小胥”,原是周王朝的两个音乐机构,后来将其所演奏的雅乐中的诗篇,分别称“大雅”、“小雅”。“南”原是江汉、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潮热卑湿地区的房屋之象形文,此处指荆舒地区的楚国南音、徐国南音,《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当是周初由周公旦、召公从荆舒地区带回北方的楚、徐南音。所以今之《诗经》不应只称风、雅、颂,而应正名为风、雅、颂、南。  相似文献   

13.
周室王姬靖,是中兴周室的一代雄主;《诗经·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大雅》中的《崧高》、《民》、《韩奕》、《江汉》、《常武》诸篇,就是诗人描述宣王中兴筹边盛事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本文采用“以诗窥史”、“以史征诗”的研究方法,对宣王中兴筹边的史迹进行了细微的考辨;同时,对《诗经》之《雅》中宣王中兴筹边史诗的全国思想、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等亦一一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褚斌杰、潘啸龙等前辈学者对《诗经》中的"梁""笱"意义,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解读与阐释,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将《诗经》中含有"梁""笱"意象的4首诗即《邶风·谷风》《齐风·敝笱》《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互相对读,以"诗"解"诗",可以给出新义。由"鱼"象征女性情偶入手,则"梁""笱"是男性情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诗虽短,意蕴却深,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属于《诗经》中“小雅”之殿。《诗经》的内容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把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之乐称为正乐,无疑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至于为什么把“正乐”称“雅”,这恐怕是因为古代有所谓“雅言”的说法,“雅言”就是标准话,通行语的意思。当时各地方言不一,因此以王城附近的话为通行话,王之乐也就称“正”称“雅”了。“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这大约与它们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战争诗,是秦国士兵抵御外族侵略的军歌(一说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的军歌)。全诗充满爱国情感,表现了士兵们英勇抗敌的精神和激越豪迈的气概。《诗经》中的战争诗,除了叙写战争之外,还有的表现征人的厌战及怨恨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有的描写思妇怀远(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有的表现征战及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如《邶风·式微》《魏风·陟岵》)。为什么《无衣》会表现出与以上诗歌不同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20.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