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郭龙清 《内江科技》1998,19(2):23-2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缺血或梗塞常可引起传导系统病变而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重的阻滞可导致严重的心律紊乱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博,而发生阿——斯综合症,危及生命。西药常用改善传导阻滞的药阿托品加改善心肌缺血的药心痛定或消心痛等冶疗。阿托品不仅效果不肯定,而且副作用很大。自1992年以来,笔者以中药辩证分型治疗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32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中药组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脂血症又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高效无毒的降血脂药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主要降血脂药物成分和功效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华岩 《今日科苑》2007,(5):119-119
冠心病是由于人体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影响冠状动脉循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疾病。中老年人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这些  相似文献   

4.
刘美星  刘锐 《大众科技》2022,24(2):101-10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医经典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检索瓜蒌、半夏、薤白有效成分和对应靶基因,绘制"中药-成分-靶基因"网络图.利用GeneCards获得疾病相关靶基因,制作疾病-药物共同作用靶点韦恩图,再构建PPI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对共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我国也不例外,同属冠心病发病较高的国家之一,它已成为威胁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罪魁祸首。那么,冠心病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类的健康会造成哪些危害?又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问:什么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答: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变是供应心脏血氧的动脉发生内膜增厚、脂质沉积和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影响了心脏  相似文献   

6.
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纠正血脂异常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纠正血脂异常的原则是首先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TLC)改变,其次是消除恶化因素,最后再考虑药物或其他治疗。当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不足以纠正血脂异常,可开始使用降血脂药。一般来说,首先选用一种降脂药,常可以改变患者的多项血脂指标,对于某些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应用降脂药物以实现全面调节血脂异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流言:通过耳垂皱褶能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真相:耳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无软骨,也无韧带,其血液供应源自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耳前支,局部缺血可能会导致耳垂皮肤的收缩而形成皱褶。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冠心病无必然联系。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简而言之,就是心脏的供血血管因为变狭窄,  相似文献   

8.
武夫  徐惠梅 《大众科技》2023,(1):120-122+65
冠心病多支病变(简称MVD)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病变程度较为严重的一种,诊治难度高,预后通常比其他心血管疾病差。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标本兼治,优势互补,可有效减轻此类病人症状,减少耐药性,降低术后复发率,为MVD的诊疗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思路。文章查阅了近些年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MVD的文献,从中医认识、发病机制、诊断依据、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MVD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人体最主要的器官是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心不受邪","其受者乃包络耳".可见心有外卫心包络的保护,一般情况下不致生病.如果心脏内膜以及心脏瓣膜形成病变,较为重险.古人所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死".临床常见之心痛症,多属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寒邪伏郁,痰阻脉络所致的心痛症,或是心血瘀滞所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年龄较高者易患此病.从病理机制看,是心虚邪实症,正虚是指心阳不振,邪实是指瘀血阻络.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高血压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的种类颇多。但诱发间位性房性早搏极为少见,在国内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对此图型进一步识别,特此报告如下。1临床及心电图资料患者,女,59岁。原有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近一个月来经常自觉头晕...  相似文献   

11.
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抗纤维化作用、促进纤溶、降低血糖、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冠脉流量、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肌缺血、缩短红细胞及血色素的恢复期、改善梗塞和心脏功能、调节心律、抗肿瘤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能促进组织的修复、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对结核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等作用。本文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们应当纠正以下对心脏病方面的错误认识。这既可提醒人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心脏病的危险,也有能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一般人对心脏病容易存在的误解有: 1.“心脏病是中老年人疾病”: 尽管常见的冠状动脉变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一般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10,(1):28-29
这些年来,中国人脑子里冠心病的这根弦的确绷紧了些,但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是让一些人离疾病越来越近。因此,防治冠心病依然刻不容缓。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冠心病症状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蒲昭和  名流 《世界发明》2003,26(2):37-37
已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包括烟囱和汽车排出的废气等)与心脏病及心性猝死增加有关。最近,芬兰“环境流行病学”的专家研究指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的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5.
赵英强  汪涛 《今日科苑》2007,(17):83-83
目前临床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中,传统的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疾病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粥样斑块,也不能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情况,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狭窄的程度,这就使得依据冠脉造影评价冠脉粥样硬化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准确度降低。尤其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随着粥样斑块面积的增大,冠脉呈代偿性扩张,管腔面积可无狭窄,此时冠脉造影往往显示无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元 《今日科苑》2004,(8):49-49
药物使用不当可诱发心脏病变,如心功能抑制、心肌病、心肌缺血、心肌炎等;也可以使原有的心脏病变加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等。常见的“伤心”药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21)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显像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运用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式:对经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36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与放射性核素显像联合运用来判断静息心肌灌注和运动负荷灌注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3例;占总数63.89%;核素静息灌注显像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4例,占总数66.67%,运动负荷灌注显像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9例,占总数80.56%。放射性核素显像运动负荷灌注成像对心肌缺血显像与超声动态心电图阳性检测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与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缺血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特别是运动负荷灌注显像技术显示心肌缺血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一大类临床综合征,早期评估其病变程度及其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cTn与BNP/NT-proBNP被认为各自都可单独作为诊断心肌缺血、进行ACS危险分层评估、预测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有力参考指标,但是它们的联合检测对ACS患者危险性的判断及其预后的评估有着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到中年,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体力、精力等方面大都逐步开始出现早衰现象,心脏病的发病可能性也日渐增加了。为此,切莫忽视以下几种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 一、慎防劳逸失度,避免心肌因突然供血不足,导致冠状动脉循环衰竭而诱发心血管疾病。二、慎防激怒烦恼,避免冠状动脉痉挛。血压骤然上升而诱发高血压等症。三、慎防进食过饱,避  相似文献   

20.
吴葆杰 《科技通报》1990,6(2):67-70
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脑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且在逐年上升。这些病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血脂代谢失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Framingham Study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如果血清总胆固醇(Ch)超过220mg/dl,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就会直线性地增加。美国Lipid Research Clinic的报告则认为应用消胆胺降低血清总Ch,每降低1%,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性就会降低2%。Brensike等用冠状动脉造影证明,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h)和总Ch比率的改善,可使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延迟或消退。所有这些都证明,血脂代谢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发展调血脂药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有力措施。现将近年来发展的几类调血脂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