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以创作主体对怪、新、弄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以其鲜明的审丑意识,内向性审美视角,现代的艺术美感,实现了小说的现代性品格。新感觉派小说审美追求的现代性倾向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现代艺术的中国化做了成功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是20世纪英美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诗潮,其发生与壮大展示出审美领域现代性的独特诉求,其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与新奇。这一诉求既体现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历史现代性价值观的认同与趋附,又展示出审美现代性对历史现代性的背离与批判。同时,这一现代性诉求更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在创作技术上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5.
<绿衣亨利>作为晚期成长小说的代表,以其未完结的特质,构成了与传统成长小说之间的最大差异,同时也提示着将要来临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大潮.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恰恰突出了来自于德国现代化传统中对审美现代性的特殊青睐.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是塑造成长小说后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也是<绿衣亨利>作为一种富有超越性的变体在成长小说发展史上的价值所在.因此,对现代性危机的自觉反思,是成长小说突破自身固有格局的一种潜在动力,也是构成现代成长小说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时期,是文学启蒙的时期。此时许多的青年作家开始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而“问题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雏形。它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展示现实主义的特性,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的小说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流浪汉小说这一众所周知的艺术形式,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其艺术方式和表现内容有所发展和丰富,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通过对其创作的流浪汉小说的现代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创作的独特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创作对生存经验的复杂观照和对审美体验的丰富传达,使文本具有一种新旧杂陈的繁复的美感内涵,建立起审美主义的多重视野。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二为一,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他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代性选择而言,是一种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小说主要由政治功利主义小说、审美功利主义小说、审美自足主义(或曰审美超功利主义)小说三种形态构成.政治功利主义相应于启蒙的现代性,审美功利主义小说相应于审美的现代性,它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唯一具有审美自足主义意味并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亦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11.
科学小品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取材对象,用短小精悍的篇幅,趣味横生的语言,或记叙,或描述,或状物,或说明解释,或议论推导,成为30年代科普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有效形式。科学小品文是文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必然产生的一种边缘文体,也是文学体裁扩展到科学知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猫城记》作为一部独特的人文幻想小说,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体式独特、内容荒诞而深邃的象喻空间,从而营构了一个乌托邦的形象。在影射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转换与差异、象喻空间的构造以及幻想性的叙述,从而产生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幻绘画教学是现今美术教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经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紧扣科技命题,细化描绘对象;确立创意目标,关注时事案例,激发创意构思;立足生活实际,解决自身困难;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创意触角;情景设置激趣,引发创作灵感;注重生活联系,培养创作潜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作家韩松的科幻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创造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完整时空,而且具有相对闭合的特点。多部小说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即对异空间中两性的刻写和隐喻、对超智灵魂的描述与肯定、对扭曲时空的建构以及对乌合之众的讽刺性塑造皆有动人的力量。大开大合的异时空将过去与未来无缝连接,小说人物所处的当下,宇宙变成了一个可以被修改的生命精神的载体。当代科幻小说正是在预见未来的可能性中呈现并思考过去和当下,以"异时空"的警喻来唤醒人类对失范行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郑军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坛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典型科幻作家。他以科幻迷的身份走入科幻界,凭着自己对科幻创作的执著与坚韧,在而立之年投身科幻创作,用了15年的时间从边缘走向中心。在创作理念上,他独辟蹊径,坚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背景,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寻觅科幻素材,拒绝“老三样”式的科幻八股。  相似文献   

16.
科幻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新奇大胆的创意、绚丽夺目的视觉效果以及人类对未来或未知的孜孜探索精神,创造出崭新的电影空间,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美国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两部有着特殊意义的科幻作品,通过对这两部代表性的科幻电影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科幻电影和美国科幻电影在立意和价值取向的一些异同。深入思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既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创作特点,又可以找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最早提出“科学小说”概念并大力推广之的是梁启超。但梁眼中的科学小说并不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他认为“科学”还应包含形而上的精神,优秀的科学小说必须蕴含深刻的哲理。梁启超的这种看法与他一直以来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密不可分,他对“科学”的理解最终还是指向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暂未形成科幻出版的大环境,官方机构、出版社、作家、读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薄弱。为促进中国科幻“走出去”,结合网络时代中国出版市场的营销特征与“科幻圈”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幻类杂志应围绕公益推广和网络营销,实行公益互动进农村、科幻征文扶植新作家、开发个性化APP应用程序和强化社交网站宣传等基本策略,提高运作效能和竞争优势,体现“内容为王、价值为王、功能为王”的规律,彰显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幻小说的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主要起源于门类的跨越性和写作的实验性。在分析了科幻小说4个主要定义族类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6因素的科幻概念,这6个因素是文学状态、探索特征、科学内含、认知方式、审美因素和警世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讨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民族特色在培养儿童审美观、加深美与丑的理解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民族特色也将存在。此外,还研究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其中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很大,对引导儿童学科学、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