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纷纷总结成绩,大谈深化课改的当下,北京市三位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却冷静思考,尖锐地指出历史课改、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可谓“盛世危言”。三位的立论根据是,历史课程几乎没有改变“繁、难、偏”等传统弊端,教学内容繁缛不堪,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文化素养类知识依然缺失。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在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纷纷总结成绩,大谈深化课改的当下,北京市三位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却冷静思考,尖锐地指出历史课改、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可谓“盛世危言”。三位的立论根据是,历史课程几乎没有改变“繁、难、偏”等传统弊端,教学内容繁缛不堪,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文化素养类...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在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纷纷总结成绩,大谈深化课改的当下,北京市三位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却冷静思考、.尖锐地指出历史课改、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可谓“盛世危言”。三位的立论根据是,历史课程几乎没有改变“繁、难、偏”等传统弊端,教学内容繁缛不堪,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纷纷总结成绩,大谈深化课改的当下,北京市三位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却冷静恩考,尖锐地指出历史课改、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可谓“盛世危言”。三位的立论根据是,历史课程几乎没有改变“繁、难、偏”等传统弊端,教学内容繁缛不堪,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文化素养类知识依然缺...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纷纷总结成绩,大谈深化课改的当下,北京市三位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张增强、李晓风、成学江却冷静思考,尖锐地指出历史课改、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可谓“盛世危言”。三位的立论根据是,历史课程几乎没有改变“繁、难、偏”等传统弊端,教学内容繁缛不堪,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文化素养类知识依然缺失。他们着重指出,历史高考的“时代贡献”功不可没,但其“指挥棒”功能也是加重课程负担的最重要因素。问题的症结在于,高考试题尚未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思想。真正完整体现正确教育思想、课改理念的高考试题,应能综合考查学生12年基础教育学习历练之后的文化素养,而这样的试题当然是现行“传统”复习课所无法应对的。怎么办?回归课程,是最简单办法,也是最好办法。把高考内容的评价与改革带入对教与学过程的研究,可以促使高考内容既适应课程改革,也推动课程改革。正是纠结于“指挥棒”不能指错方向的心绪,他们才勇敢地做出了“擒赋先擒王”的行动选择,也便有了这一系列发乎真心的文字,它们将成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高考与历史教育之间错综复杂关系及其改革方向的一扇新窗户。我们企盼同仁们也能借此踊跃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老师所说,“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很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好的教材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引导老师,不好的教材会扼杀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可能造成错误的情感价值观。网上“愤青”的言论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广东已经使用了三年,据我调查,教师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一、2005年高考历史卷命题特点 今年上海高考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学生中,选历史科目的考生数已第四年居文科考生中第一位,说明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高考,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高考命题者按照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注意做到“老教材,新视点”,将现行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向新的课程标准靠拢。稳中求变,处理好考试内容、考查目标、试卷难度、试题形式及题型结构等五者关系,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中学历史教学和课改起了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近两年的时间,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变。然而,在历史课改中仍存在一些误区,需要给教师浇冷水,以促使自己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中清醒并反思自我,让历史课改达到“改”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岳麓传统,尤尚“博学多思”“知行互发”“实事求是”“明体达用”,今岳麓人承其志,组编历史教科书,参与中国历史新课改,可谓激扬文字、励精图新。岳麓书社与本刊合办“岳麓谈新”专栏,邀中学师生赐稿参与,以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为主要依托,探讨课改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实践,一切皆求力行新课程之“新”。岳麓谈新,以文会友,交互协商,用心谈新。岳麓谈新,热忱期待您参与!  相似文献   

1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试看课改。眼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展开.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实验,它在历史教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涵、课程方法、课程特点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非常大的突破,可谓一次历史的机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改实验牵涉到千家万户,备受社会关注,课改实验对于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对于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面对新课改我们怎样使古老的历史学科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11.
从长期的复习教学和多次高考阅卷经历中,笔者认识到学生在复习备考和高考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不到位”,即: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不到位;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不到位;背景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不到位。要克服“三个不到位”,就必须过好“三关”,即:扎扎实实过好基础知识学习关;认认真真过好材料阅读理解关;实实在在过好学科知识综合关。要过好“三关”,文综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实施,历史选修课程的“命运”也在悄然变化,逐渐背离了课改的正确方向,出现了三方面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初,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教授建议我在“中国历史课程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办的“新思考网”)上开一个“广东历史课改”专栏,由于没有把握而迟疑再三,“中国历史课程网”负责人何成刚博士的电话更让我感到压力,从实际考虑,我便对何博士说:“谢谢你的支持,先试着开一个博客吧。”  相似文献   

14.
张小莉 《青海教育》2013,(11):55-56
课改推行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教学方法,各家均有所长。而我则钟情于给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可以让过去的历史“活”过来,安静的历史“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其中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历史结论是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体例对历史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么,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问题作结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围绕主题、突出主题,是作历史结论的视角要求。按“学习主题”呈现学习内容,是新《课标》的重要编排特点。“主题”是新一轮历史课改中教材编写的主线,主题意识是本轮课改十分强调的课程意识。《课标》在设计思路中说:“内容标准分为……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正如马克思所言,“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历史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留下或浓或淡的历史印迹。所以无论就历史学科的本身而言.还是从高中生的心智发展特征出发.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正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并引起共鸣的教学资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人物”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现状如何?如何更充分使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以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些身处课改一线的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现结合人民版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唐明生 《课外阅读》2011,(12):257-257
平时的考试中,总是不经意的发现,政治考试的平均分就是比历史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同事道出奥秘:历史知识是繁芜而又细致的,是什么就是什么,绝不能“牵强附会”,史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弄错了就是错了。想像政治一样“自圆其说”是不可能的。相较于政治,就没什么优势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政治好考些,而是比较两种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必须要求有系统杂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再多的“能力”可能被消磨至泯然众人矣。如今,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进行。但是,我认为他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考试与学生能力的平衡点,是摆在每一位历史老师面前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问题》从2009年第1期起特设“中学历史课改专题研讨”,陆续刊载了一批探讨“过程与方法”的文章,作者们从各自的立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之热烈令人振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追根溯源,问题的源头还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问题》发起的这场讨论对完善课程标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历史时代都有一定的、统帅一切的时代精神。21世纪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当今,面对新课改、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位历史教师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渐进培养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