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炳霞 《山东教育》2004,(29):22-2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大量已知的历史信息中产生一种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通过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开掘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智能型、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实施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了拥有这个“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具有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它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即能够产生新成果的思维)的培养。历史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一点看法,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4.
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教育领域要“坚持教育创新”。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为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不仅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以便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创新素质。”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异步教学是学生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能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也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深入研究教材,适应学生发展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教材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因素,主要看教师如何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培养创新人才,已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重任。历史教学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许文杰 《现代教育》2003,(17):75-7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全面实施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具有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之所在。“创造是一个民族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最近,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充分说明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学历史作为国民教育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学科,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我认为:实施开放式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近来又有专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精髓。但是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仍然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本将对历史教学现状及创新教育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