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盛兴"的热言时代,本文主要分析在这样的热言时代下,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话语场"概念,从理论层面探析在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头一个10年里,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搭建话语平台,公民又如何通过时评这一言说文体表达其话语;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对如何更有效地让公民通过时评最大限度实现其话语权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王璇  刘航 《今传媒》2011,(6):50-51
本文以《长江日报》与《楚天都市报》时评版文章的比较分析为个案,通过对两报2010年8月15日~2010年9月30日时评文章的数据统计,从评论主体、评论深浅程度、视角选择和舆论监督指向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党报与都市报时评版的特点,以期对两类报纸的时评版建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陈娜 《新闻世界》2010,(10):40-41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国内都市报报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2009年初,《楚天都市报》开设"楚天时评"专版,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楚天都市报》的时评特性,主要有表现问题的时新性、反映问题的针对性、评论思维的批判性、观点表达的贴近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时评的评论精神体现在张扬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构建言论广场、宣泄不良情绪、弘扬社会正气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奇 《今传媒》2012,(3):47-48
近几年业界兴起时评热,其中热情最高的是都市报,与此相应的是学界的时评研究热。目前对都市报时评的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对都市报时评专版的个案研究;二是对都市报时评兴盛的原因、总体特征、意义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三是对都市报时评热的反思。这些研究都是将都市报时评作为一个点进行探讨,鲜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都市报时评展开研究,因此,有关都市报时评本身、都市报时评版运作模式发展变化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5.
从《冰点时评》看时评写作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嘉  梁伟 《新闻记者》2003,(11):12-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眼下的时评专栏,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大小报纸纷纷开辟以“时评”为名的评论专栏。其中办得较为出色、影响较大的包括:《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等。这些时评栏目深受欢迎,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评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如果要探讨这股时评热潮,我们就无法绕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专栏。《冰点时评》是这股时评热潮的开先河者,后来许多报纸的时评专栏大都以之为模本,从栏目…  相似文献   

6.
刘文斯 《新闻窗》2009,(2):81-82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在版面中起着主导作用。《燕赵都市报》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能跻身于大报的行列,其成功之处取决于它时评的鲜明特色。面对诸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人们想要听到权威的观点,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造就了中国报纸时评的繁荣和发展。在报纸张扬个性,争夺读者眼球的时代,《燕赵都市报》时评版的成功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关于“时评”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不时见诸报端。这些讨论与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当前新闻媒体的“时评”实践问题,少有探究“时评”的历史。即便是研究“时评”历史的文章,也大都是追溯到1904年6月创刊的《时报》为止,鲜有往更早处考察。由于对“时评”的历史缺乏充分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许多人将“时评”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评论文体,甚至认为“时评”是新世纪才兴起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自2002年《南方都市报》开辟时评专版揭开国内报业时评竞争的序幕以来,一时间,时评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炙热景象。  相似文献   

10.
时评复兴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传播者在与"他人"所联结的体系的交往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时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体裁的复兴,更是新闻评论理念的回归。时评以标志性的名称宣告当代新闻评论的重要转型。时评的发展走向应该是解释性时评,因为解释性时评的客观化形式更加符合观念传播过程的内在规律。解释性时评需要结合具体事例的原因、影响、后果,事情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等方面,作为解释、分析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一种时尚在媒体出现,那就是以时评身份登场的新闻评论版面,其在媒体的发展态势,用诗人岑参的这一千古名句来形容,实在是恰如其分。应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新京报》、《广州日报》、《青岛早报》、《珠江晚报》……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都市报,全国众多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开办了时评类版块,且这些版块大都处于二、三版等十分重要的位置。令人鼓舞的是,时评类稿件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也愈…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并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发展,纸媒纷纷寻求与新媒体更好的结合,以求在愈发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存活。如果说数字报纸的出现是纸媒与网络的美丽邂逅,那么评论类微博的出现则是纸媒与网络的又一次深情相拥。本文就都市报时评微博的发展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怡 《新闻界》2007,(5):71-72
时评呈现出与新闻事件联系的紧密性或共生状态.平面媒体的时评走向品牌化与集合式;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向着超长或超短两个方向发展,超长时评是广播谈话与电视新闻评述,起短时评莫过于广播电视中的手机短讯时评;网络评论最富有创意的一面是受众的参与性以及连接空间的无限性,其中个人媒体的发展前景无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2005到2009年五年间的《华商报》评论文章中进行抽样,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样本的定量研究,梳理《华商报》评论五年迅速发展的轨迹。五年来"华商时评"适时而变硕果累累。文章最后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华商报》新推出的"评论周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类媒体。当然.它并非自党报始。《中国青年报》1998年创办“冰点时评”,随后,《南方周末》开辟“视点”,《北京青年报》设有“每周评论”,《南方都市报》更是开风气之先,于2002年3月4日在全国首创时评版,并于2003年4月2日正式扩版.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社评版之外增设来论版。在《南方都市报》的带动下,各地晚报、都市类报纸以及各类新闻网站也群起效仿。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评热潮。  相似文献   

17.
刘嘉莹 《新闻世界》2014,(5):211-213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如果把时评的蓬勃发展以版面化和显要化作为显性标志的话,时评的快速成长期是近十年的事。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问世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为王的时代。果不其然,2002年《南方都市报》拿出几个版面做时评版,因其影响力与操作思路方面创举而成为时评界的翘楚。从彼时始,时评在一些纸媒体上风生水起、攻城略地,刚开始这个模式很多人是质疑的,说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看来,这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报纸时评正在摸索着向前发展,《南方都市报》一直致力于践行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个转变的国家与社会的时评理念,并将视角更多地投射到民生层面,其大众化的个性特色十分鲜明。解读南都时评的时评理念、公共言论平台搭建以及内容表达上的亲民风格,有助于为报纸时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朱述超 《东南传播》2013,(6):108-109
大众化的时评理念要求媒体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国计民生,这种理念在《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中体现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民生意识。好的理念需要搭建合适的平台,其关键在于为多元创作主体打开参与通道,促进媒体与大众读者对话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