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语修辞史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共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中国修辞现象本身与修辞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汉语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此外,还讨论了汉语修辞史研究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并对重点方法做有针对性的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修辞化指汉语修辞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反映.这是汉语修辞史研究面临的一个理论探索话题.在汉语修辞史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对汉语修辞的历史发展作出事实的描写,而且要对汉语修辞的历史发展作出理论的解释,探索汉语修辞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求汉语修辞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人们在修辞化的动因和机制方面已经作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汉族人民的语言。尽管有各种方言的存在,但它完全可以用汉族人民的历史来加以解释。汉语在它的历史发展中与周边的民族语言以及异域语言不断地接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汉语的面貌。语言的历史与人民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研究汉语应该结合汉族人民的历史来展开。  相似文献   

4.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集句史》是汉语集句修辞史研究的开山力作,将集句修辞手法史和集句文体修辞史结合起来书写,填补了一项空白,具有史论结合、系统科学、论析透彻等突出特色,对于集句修辞史研究和集句修辞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卓然有成,也颇富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将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阐释了汉语中种种不易解释的语言现象;二是对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全局观,较早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是善于概括归纳相关修辞原则,重视修辞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四是重视在继承与借鉴中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到的修辞理论体系;五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修辞现象,为后人开展汉语修辞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汉语研究的任务就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考察这种规律性。汉语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质变规律。汉语的历史研究应该从甲骨文开始。长期以来的汉语史研究局限于个别字词、个别读音、个别语言现象,科学的汉语史研究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汉语史研究主要是研究书面语,但同时应该与活的语言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汉语修辞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的发展形势下汉语语言修辞的理论与学习方法.在修辞理论上,主要就是研究对象与研究的范围、修辞观方面的理论、修辞原则等理论;在修辞方法上,主要就是语言修辞与语法的结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以及传统的修辞手法与现代修辞手法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探究,为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宗廷虎、李金苓先生为当今汉语修辞史研究的领袖人物。其开创性的修辞史理论研究精深独到;其修辞史专题研究以语料丰富、发掘深入、论述精细、见解卓绝而著称,对中国修辞史的研究具有引领示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史》的出版,填补了国内修辞学界在汉语修辞史成规模研究上的空白,线条性地勾勒了汉语修辞活动的发展脉络。该著无论是对史料的采录还是在具体论证上都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对悠久的汉语修辞史作进一步的准确描述和精当分析做了扎实的拓荒尝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郑子瑜先生对中国修辞学及修辞学史的研究,始终贯穿着语境理念。他既重视与考察对象相关联的上下文语境,也注重与修辞现象相关的时空语境,以及话语目的等语境因素。他的语境理念是广博、深远的,所论涉及多边缘学科。注重事物与事物的内在联系,注重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联,使他的修辞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保留了较多的东晋时出现的新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双关传统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双关名称来源不详,但其使用源远流长。汉语丰富的文字游戏、独特的谐音文化以及含蓄的民族心理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汉语双关传统主要通过语言游戏和修辞手段两种形式得以延续,运用领域主要涉及古体诗歌、文字游戏、谜语、歇后语、相声小品、网络文学、手机短信等。中国传统的修辞哲学思想使得汉语双关地位不如西方显赫,双关研究也因此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同义变换分析法,对《搜神记》同义变换修辞的语义特色进行个案研究,可知其主要特色是模糊同义,体现为模糊概念及模糊命题的同义变换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个体量词是汉藏语系独有的词类,而汉语个体量词数量之多,发展历史之长,用法之复杂是其它民族语言无法比拟的。对汉语个体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将来建立完整量词发展史乃至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现代汉语、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为工具书的编写和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甚至可以为"问题文献"的断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象似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一原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各层面,如语言变化、修辞、句法等。无一例外,在解释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这一原则更是体现出极具特色的优越性。本文将探索存在于词汇的语音、词形及词结构各层面的象似性现象,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进一步发掘英汉语言中存在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