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陈志强 《中华武术》2007,(11):47-47
太极即为阴阳。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刚属于阳,是发放、进攻、击打、发力。柔属于阴,是合劲、蓄势、引化。太极拳中的刚和柔,既相互制约,互为转换,又互不可缺,变化无穷。要练好陈式太极拳,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刚柔之间的关系。拳论中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在练习太极拳中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刚柔相济。要想练好,必须先去僵求柔.然后再练柔成刚。  相似文献   

2.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即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既统一,又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太极拳的用劲也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的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于坚刚。柔软无力难以长劲,坚刚过度则难养气血。故此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径练习方可得“太极劲”。 太极柔化劲难练,刚发劲练习也不易!怎样练习刚发劲呢?除拳架上规定的刚发劲之势外,还要抽出单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攻防是武术的共性特点,它是练武的宗旨,太极拳也不例外。不过,太极拳攻防有它的独特风格。其风格为:以太极为本,“刚柔相济”,阴阳双修是太极拳达标的手段。因此,不论练拳,还是推手较技,都应先学柔化,而后练刚发。最终到达“刚柔相济”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中的阴阳哲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华古文化的滋润下产生的太极拳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成长 ,不论在理论和技法上都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精髓。而对阴阳哲理的理解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哲理的把握是学好太极拳关键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7.
从阴阳变化谈太极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理论是指导太极拳实践的准绳.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人们必须要明了太极拳的灵魄——太极阴阳哲理。本阐述了太极拳走架锻炼和太极推手中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8.
曹尔晔 《武当》2007,(12):16-19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太极阴阳理论为依据的拳法,由太极图分阴阳,可以看到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以虚实和阴阳相对。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太极拳攻防转化的研究,深入剖析太极拳内在攻防规律其遵循的力学原理及在攻防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揭示太极拳的精妙和动作精要,为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并结合阴阳学说,对二者在实战中的攻防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了太极拳动静特点及阴阳变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肖宏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67-67,69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阴阳哲理在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动静、呼吸等态势中的体现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的阴阳对称及平衡贯穿于所有的态势当中,承当统领与灵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与围棋一静一动,一武一文,但二者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异曲同工。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阴阳学说,对二者在实战中的攻防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了太极拳与围棋的动静特点及阴阳变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极拳在我国传统武术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拳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在太极拳的盘架、拳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文章就是在对太极拳中阴阳学说的使用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是解释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相互对立统一且是物质的.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这一哲学道理.例如虚实、刚柔开合、动静等.所以太极拳任何一个动作的变化都是一种阴与阳的转换,可见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各派太极拳技术的演变进行梳理,并与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拳师进行交流和商榷,结合自身多年对太极拳的体悟,对太极拳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由此得出:阴阳是太极拳技术的理法,圆是太极拳运行的核心,螺旋是太极拳的技法。正所谓太极拳运动,不离方圆,阴阳互变,旨在螺旋。  相似文献   

16.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及健身养生的特点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剖析论述,探讨了太极拳整体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观、道观、气观以及太极图与太极哲理垢内在联系;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辩证内涵。辨析了太极拳技击中所蕴涵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哲学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都有着极其重在的  相似文献   

17.
郭渠 《武当》2005,(2):14-15
太极拳经典论著《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寥寥数语,道出了太极拳义理的总纲。看似简单,细思却奥妙无穷。然而,太极、无极、阴阳、动静、开合这些都属于难以描述清楚的东西,一人有一人的气质,于动静之际体会各有不同。现试就本人的点滴领会略作浅述,聊作抛砖之举,望不贻笑方家。  相似文献   

18.
朱建忠 《武当》2005,(6):18-19
陈鑫在论太极拳本质时论到,"开合虚实为太极,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足见"互为其根"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拳虽小技,皆本太极之理,阴阳、虚实、互为其根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对此,笔者从自身练功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互为其根运动性质的认识。一、互为其根是阴阳平衡运动的关系或性质何为互为其根?首先,它是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就如同离开了左就无从谈右,离开了前就无从谈后……。反之亦然;其次,两者之间的属性在变换中互换,即阴转为阳,阳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理论谈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舒展筋骨,培养正气,使人体的功能发挥正常,以达到内外调和,预防疾病,抵抗外邪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使大自然给予的有益物质,能更多地吸收,促进周身血脉流通,身心舒适,精神焕发。本文运用中医理论谈谈太极拳在保健体育中的作用。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  相似文献   

20.
阴阳、动静、快慢、刚柔……太极拳中似乎充满了矛盾。而人们对太极拳的印象和看法也充满了矛盾。有人说太极拳属于古人,落伍到已经赶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世界10大奢侈品牌之一的法国赛琳,在2008年5月却设计了一整套充满禅宗神韵的 Tai Chi Collection(太极组合)运动服系列,引领世界时尚风向。有人说太极拳属于老人,可是就在竞争着力量与速度的美国 NBA 赛场上,小巨人姚明的官方形象便是大打太极拳。有人感叹太极拳已经逐渐被跆拳道和瑜伽抢占了中国年轻人的阵地,但是百余国家的传播范围,高达亿位的锻炼人次,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生命力。本刊记者带着太极拳包裹的诸多矛盾,采访了一直致力于太极拳传播的太极拳名家、研究者、基层教练、多年从事武术报道的资深记者、太极拳世界冠军以及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和与太极拳无关的人士……听他们畅所欲言,敬请关注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