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其主要特征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是错误的,并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直接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  心理学家研究调…  相似文献   

3.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情境之间的矛盾或差别。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一、利用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是否产生兴趣,也只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兴趣,才  相似文献   

4.
一、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最初是…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言 :“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活力的群体。竞争的社会和全新的时代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时空境遇 ,但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也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故而 ,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青年学生进行热点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 ,热点教育应当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微观面和社会发展动态 ,把握四个着力点 :事实穿透、理念揭示、情感激励和行为砥砺。一、事实穿透所谓热点 ,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由一定的社会思潮引发的人们共同关注、讨论的焦点问题 ,或在青年学生中普遍流行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触动学生的心.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对某种相同的情景或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知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无形中促进了认知的质量、速度等。小学生处在儿童时期,兴趣支配学习占很大比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并且调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开发了智慧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退行心理成为国内应用心理学领域的新热点。它指的是个体面对未知事物、困难处境时,主动或者被动选择自己熟悉的认知方式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探讨退行心理理论,分析该理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行为的影响,据此可以提出三点对策:一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退行"认知理念;二是分阶段围绕不同退行心理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三是考虑不同退行心理下的教师作用。  相似文献   

9.
兴趣模型是一种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它反映用户在一段时期内对信息需求的主要倾向。通常的兴趣模型推荐主要基于用户兴趣,没有考虑到热点信息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存在冷启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兴趣预测和热点分析的联合推荐算法,利用贝叶斯网络对用户兴趣进行预测,并利用基于速度增长的预测方法对当前的热点信息进行预测。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兴趣预测与热点预测,能够有效增强用户兴趣预测准确度。实验证明,该方法(BPUR)比传统的Bayesian方法准确率更高,能够有效避免新用户的冷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佟丰 《学周刊C版》2011,(2):45-45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低。如何将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让学生乐意接受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对人的行动产生动力.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表明.对事物的兴趣包含人们对它的情感.人们对产生兴趣的事物会进行深入认识.获得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能推动人们加快了解事物的动力。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就说明他们对数学有一种喜爱的情感在里面。喜欢数学.会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持续的探究心理.通过探究.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深。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呢?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了解.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成效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阐明,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兴趣的强度决定行为的结果。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产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人去学习的内部原因,是人类行为动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一、认知内驱力在教育学教学中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4.
导致教师厌教、流失以及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人类有目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将之称为动机。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联系。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会自然终止。当人们对所做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降低,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会给人们的心理、生理、行为带来广泛的影响。生理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身心俱疲,会导致失眠,身体衰弱,内分…  相似文献   

15.
朱月正 《考试周刊》2011,(78):186-187
兴趣是一种个人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来自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设计与试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设计与试测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胡象岭一、引言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对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它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7.
时月清 《考试周刊》2010,(48):33-33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影响着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好的情绪,是一种人们想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对其产生好奇心和进行探究的心理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被激发,它就会成为一种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着眼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效果,通过设置情景、用好课件、故事明理、抓住热点、做足功课等方法,使学生对心理课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感受,正确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认知疗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的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作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认知疗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行为实验等技术进行心理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