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所〖KG-*5〗·〖KG-*5〗介〖KG-*5〗·〖KG-*5〗动”式的“所”的语法功能是附着在“介〖KG-*5〗·〖KG-*5〗动”这个状谓词组上起助词的语法作用,而传统观点却认为它是后面的介词的前置宾语,这是既不能自圆其说,又不符合文言文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3.
可笑星     
演变小明:“你知道吗?我爸爸说人是从猴子变过来的耶。”大呆:“乱说。我才不信。”小明:“是真的。我爸从来不会骗我的!!!”大呆:“哦?那好!你回去问问你爸爸,他以前是住哪家动物园的?”小明:“……”可笑级别:○··(○··(○··(○··(大象和小鸟的区别生物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大象和小鸟的区别。第一个学生说:“大象有长鼻子,小鸟没有。”第二个学生说:“小鸟有翅膀,大象没有。”第三个学生高声说:“最大的区别是,小鸟可以骑在大象身上,大象不能骑在小鸟身上。”可笑级别:○··(○··(○··(○··(○··(课堂问答老师:“我…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5.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①,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下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风:吹拂·滋润。  相似文献   

7.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8.
英美人的全名(full name)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名在前,姓在后。这三部分别是为firstname(教名),middle name(中间名)和lastname(姓),有时不用中间名。书写时,每一个名字的首字母要大写,译为汉语时,每个名中间用“·”。例: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全名为RonaldWilson Reagan(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英美人的姓名通常有男女之分,不可以混用。如:Tom(汤姆),Bill(比尔),Mike(迈克)是男子名;Mary(玛丽),Ann(安),Helen(海伦)是女子名。  相似文献   

9.
李红红 《江西教育》2002,(22):28-28
一、讲解准确得当,培养正确语感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新字、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使他们一次性“到位”。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做到语言精炼准确。如“contain”和“include”两词都有“包含”之意,区别在什么地方呢?“contain”是指整体中或容器中现有··········、··含有,如:Thisbookcontainsalltheinformationyouneed.(这本书包含你需要的一切资料)。而include是指包括···、··内含,·····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如:Thepriceincludespostalcharges(价钱包括邮资在内)。邮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货物的价钱。二…  相似文献   

10.
“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虎门销烟》)。二、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i”时,“啊”字就读“呀”。如:“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云雀的心愿》)三、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n”时,“啊”字就读“哪”。如:“爸爸,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睡起来多困难·哪。”(《动物园的晚上》)四、当…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经常运用“的、地、得”这三个词 ,小学生造句和作文中也常常遇见 ,但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 ,学生很难准确使用。“的、地、得”都是助词 ,在普通话里都念轻声“de” ,从读音上不好区别 ,但从语法上来说 ,就各不相同了。“的”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后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 :“我的妈妈”等。“地”对它后面的动词起修饰作用 ,如 :“拚命地干 ,”“高兴地笑了”等 ;“得” ,对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如 :“她长得真美”等。总之 ,“的、地、得”在语法上是便于区别的。但是在小学教学中 ,小学…  相似文献   

13.
<正>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语法答问》“贰·词类”和“柒·形式和意义”中多次提到了“金、银,铜、铁、锡”。朱先生认为“铜、铁、铝”是大家公认的名词”,而“金、银”是“区别词”。以下三点是朱先生对“区别词”的具体论述: 1、“铜、铁,锡”可以做主语(铜是金属)、宾语(需要铜),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铜),“金”和“银”既不能做主语(金是黄的,银是白的,需要金、需要银),也不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金、两块银)。(摘自“贰·词类”第10页)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论者认为,象《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等诗句中的“之”是助词,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置于中心词与限定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现象。而笔者认为,此类“之”的词性仍然可以被看作是指示代词,它不仅具有“这样的”、“那样的”意义,而且还常常修饰限定表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充当状语或补语,指示事物性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铅笔和橡皮     
作为小学生,铅笔和橡皮一样都不能少。那么,你们知道铅笔和橡皮的故事吗?下面,就让它们自已来讲讲(tell)吧! 我是铅笔,我的名字源于古英语,意思是(meaning)“刷子”(brush),有意思吧!虽说我的名字叫铅笔,但我体内并不含铅(lead)。铅笔讲完了,该轮到我橡皮了。我的故事十分有趣(interesting)。欧洲人现在能用上橡皮,可得归功于法国科学家(scientist)查理·马里·德·拉·孔达米内(CharlesMarie de la Condamine),是他于1736年带回了叫做“印第安”橡胶(“India”rubber)的  相似文献   

16.
(-α)~2和-α~2     
许多同学在处理形如(—α)~2和—α~2的问题时,常常误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含义的区别 (—α)~2表示(—α)·(—α),底数为—α;而—α~2表示—(α·α),底数为α。二、读法的区别 (—α)~2读作“负α的平方”,而—α~2则读作“α平方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汉语中,“将”是个常用词。《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毛传:“将,送也。”《水浒传》第2回有“将了朴刀,各跨口腰刀”的描写。可见“将”本是个完备的动词。清人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下简称《儿》)是用近代汉语(一般认为是用当时的北京话)写作的。这部小说,除引用古语(如“日就月将”“肃恭将事”)外,不再作为动词来使用了。大量的,是以介词、副词和助词的面目出现。  相似文献   

18.
<正>助词“的(de)”,是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语言单位和至关重要的语法标志之一。“的”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差不多每个句子的构成都离不开它,“的”是用量巨大、频率极高的汉语虚词。“的”在现代汉语中担任着繁重的语法职务,它附着在许多类实词和词组的后面。以充当定语标志为主,表现出多种结构功能和语法意义。“的”的结构功能与汉语的孤立语特征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的”,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9.
乘号“×”与“.”是数学中的两种求积运算符号,它们表示相同的数学的意义,但在具体使用时容易陷入以下两个误区:1、将乘号“.”误认为是小数点。如:5乘以7,如果用“·”就表达成了:5·7,完全有可能误认为表示五点七,所以,只能用“×”表示为:5×7.即:当具体的数与数相乘时,用乘号“×”而不用“·”.2、将乘号“×”误认为是“x”.如:a乘以b,如果用“×”就表示为:a×b,有可能将“×”看着是“x”。此时只能用“·”表示为a·b,或“·”省略不写,表示为:ab。又如:当表示两条线段AB与CD的乘积时,如果表示为:AB×CD,很有可能误认为是ABX…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认为此说欠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怂恿”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解释是将“怂恿”视为中性词的。“怂恿”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它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例如:这本小书能够印行问世,首先要感谢当时编辑《新闻业务》的丛林同志,没有他的怂恿和敦促,我大概不会去写本书开头那些篇文字的。(《<语法·修辞·作文>后记》),这里的“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