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也属于国家实行的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工作的开展能够对节水灌溉工作建设的科学研究与评估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重庆地区农田灌溉水的系数测算进行综合措施的分析,以此有效保证我国重庆地区的农田灌溉水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灌区农田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农业灌溉有效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萝灌区是从黑龙江取水的提水灌区,灌区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地带,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南至普阳农场,西为萝北县的凤翔灌区,东至绥滨农场。地理坐标东经130°52′00″~131°35′00″,北纬47°18′30″~47°43′00″。江萝灌区水的利用系数很低,渠道渗漏损失掉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很大,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渠道防渗是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工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灌溉渠道防渗可以提高渠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幸福灌区的渠道防渗技术在防渗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抗冻胀问题。文章以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管理实践,介绍混凝土防渗抗冻胀技术  相似文献   

5.
刘国燕 《今日科苑》2007,(16):176-176
一、概况(一)十八团渠灌区水利工程概况十八团渠管理处作为"全国先进灌区",技术力量强,管理组织健全,服务体系完整,经济效益较好,水价合理,灌区地处大陆腹地,全长62公里的十八团渠,已全部采用高标准砼板和塑膜防渗,水的利用系数稳定保持在90%以上,是西北干旱地区较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  相似文献   

6.
灌溉农业是世界上常见的生产活动之一,但失衡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周边湿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本文通过建立农田生产和湿地保护综合模型,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寻求实现农业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的措施。以2002年的数据作为基准,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模型分析得到当施肥量为 252.3 kg N/hm2时,系统的总价值量达到最大,为24.40×10.8元。此外,湿地子系统价值和河套灌区的引水量成正比,和农田灌溉配额成反比。将农田灌溉配额减少60%,系统总价值将增加70%。因此,在目前灌区可供水量有限的情况下,控制农田施肥量和降低灌溉配额是保持河套灌区农业生产和乌梁素海服务价值最优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为小农水,是指在农田中建设的为方便农民进行农田灌溉以及其他田间作业的水利工程,为我国发展农业奠定基础的同时也起到大力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小农水一般分为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水井以及引水工程等,小农水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兴修工程并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相应技术和措施对农田用水现状进行调节和改善,以确保我国农业才含量稳定提高。本文将通过对小农水建设施工要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为提高工程安全质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灌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灌区生产作业中,水利工程占据了主体地位,为灌区的生产作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现阶段,为了确保灌区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好合理的规划,保证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灌区生产效率。在灌区规划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的需求,又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水资源,所以在总体规划时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9.
刘庄灌区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输水损失大,建筑物带病运行,调控能力低,灌溉方式和管理运行机制落后,灌溉效益不能极大的发挥,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逐渐使灌区内的骨干渠道配套完善,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防渗、节水要求,推动灌区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刘庄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从而保障工程按计划实施,促进了灌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的意义,测算分析技术路线,样点灌区选择,首尾测算分析法。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缺水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是当前和今后缓解水荒的主要途径之一。农业用水一般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而其有效利用系数通常不到0.5—0.6,水量浪费相当惊人。我国目前每年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约有4000亿m~3,如其有效利用率提高5%,则每年节约的水量不下200亿m~3。在全部农田灌溉面积中,地面灌溉占98%以上,而其中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灌溉渠小型工程是我国农业灌溉渠十分重要的工程形式。今年来我国对于灌区小型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灌区小型工程是综合水库、渠道、农田的一种水利工程项目形式,灌区小型工程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灌溉的质量和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但是我国目前在进行灌区小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灌溉的整体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对灌区小型工程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灌区小型工程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渭干河灌区水盐平衡及盐分运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实地考察与实测资料,探讨了天山南麓渭干河灌区的水量平衡、盐量平衡和盐分去向等问题。结果表明,灌区近期的排灌比为13%左右,农田、林地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2/3;灌区耕地已由积盐转变为排盐,近年来灌区年排出的盐量是年流入盐量的1.8 倍左右,使得耕地土壤盐渍化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灌溉水进入灌区的盐分约有1/3 排入塔里木河,其余排向灌区内、外的湖泊和低洼地。其中,“干排盐”—即将多余的灌溉水与高矿化度地下水排到灌区内部低洼地的自然排水积盐方式,是减少排入塔里木河盐量,提高塔河水体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灌区干排盐集盐地的适宜面积应为耕地面积的1/3,这样既可使高矿化度的灌区排水在干排盐集盐地不入渗或少入渗,减缓对地下水水质的不良影响,又能保护毗邻的塔里木河水质环境。此外,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东圳水库灌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担负着向莆田市人民生活用水及近二十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工程严重老化渠道漏水及渗析水较为严重。应采取科学压力灌浆等方法,保渠抗旱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16)
农田灌区的有效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水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实现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灌区的综合治理内容包括节水灌溉、控制排水、农田污染防控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田灌区存在的问题,探讨可以实现节水、减排、控污的创新灌区水综合治理模式,为我国农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了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15)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区,农田灌溉用水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预测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主成份分析与趋势面模拟相结合的需水预测方法,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定量地判别了内蒙古各盟市农田灌溉用水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取第一、二主成分F1与F2。然后,以第一主成分F1与第二主成分F2为自变量,农田灌溉用水量Z为因变量,建立农田灌溉需水预测趋势面模型,并分析趋势面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决定性因素。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产值、粮食产量、年均气温是影响农田灌溉用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内蒙古各盟市农田灌溉用水模拟采用三次趋势面方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灌区量水的重要性,及我国灌区量水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设施与方法,分析了灌区量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灌区量水技术的发展应向低损失、低造价,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深步水灌区农作物需水量的概述,就目前南(北)片灌区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灌区农业用水量的分析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宁夏引黄灌区耗水量及水均衡模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以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试验观测资料,研究了宁夏不同地区地下水浅水埋深条件下的产汇流规律。由于引黄灌区受到引黄灌溉的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激烈,大量的引黄水量使灌区形成了类似于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下垫面条件,其产汇流规律与所处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般性规律相差甚远,而与湿润半湿润地区基本相同。利用灌区引黄耗水量与引黄灌区降水量系列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灌区引黄耗水量与灌区降水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降水量对灌区引黄灌溉水量的有效利用和无效蒸发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然后根据灌区作物生育过程需水、耗水机理和灌区的水循环规律,建立起基于灌溉动态需水量计算的灌区水均衡模型,对宁夏引扬黄灌区的引水、耗水、排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精确计算。最后以1995年为现状年计算了在75%降水频率条件下,灌区的农业总引水量为 80.51×108m3,总耗水量为39.41×108 m3,其中耗用黄河干流的水量为32.31×108m3,为正确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引黄灌区的总耗水量和直接耗用的黄河水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