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科技大学张勇教授一直致力于提高新型高熵合金和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工程使用性能,探索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来控制微米/纳米级别结构的目的。还从事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BRIDGMAN技术,玻璃形成能力:高熵溶体合金,相变及相形成规律方面的研究。他参加了贫铀装甲材料的制备及其抗弹性研究,此课题涉及到多孔骨架材料的制备,粉末冶金技术,热等静压,压力浸渍复合,  相似文献   

2.
材料的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是反映塑性和强度好坏的综合指标。韧性作为非晶合金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描述非晶合金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非晶合金断裂韧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归纳了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姜帆 《科技风》2016,(5):25
非晶合金因为内部结构的变化造成原子结构的重新组合。其中热稳定性对于其机械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非晶合金的机械性能原理、研究以及预测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非晶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本文对铁基非晶合金(Fe_(73.5)Si_(13.5)B_9Cu_1Nb_4)进行了直流焦耳热处理,用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实验、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与振动磁强计(VSM)测量处理后的样品,发现直流焦耳热处理既能提高其软磁性能又能提高其耐腐蚀性能。最优的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12.0 A/mm2。本文还通过微观结构分析了直流焦耳热处理后铁基非晶样品性能提高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使用非晶合金作为铁心,它属于一种新型的节能变压器。本文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特点着手对其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韩献堂 《科技风》2014,(19):91-92
采用单辊熔体急冷法制备了非晶Fe39.4-xCo40Si9B9Nb2.6Cux合金薄带,在不同温度退火后得到双相纳米晶合金。研究了纳米晶合金的静态磁性随退火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490℃退火后可以得到最优的静态性能;研究了Cu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u含量的增加,纳米晶合金晶粒尺寸得到有效细化,使得其静态磁性更加优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国际材料领域掀起了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热潮。陈国良教授带领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审时度势,迅速打开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口,建立起了新的理论体系,提出多元短程序畴过冷理论,创建非晶合金的有序排列理论。他发现的非晶结构的普适模型,被权威刊物评价为是对非晶合金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陈国良以其创造性的工作和创新性的成果,引领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非晶合金材料的拉伸、压缩变形与断裂特征,总结了不同非晶合金材料拉伸与压缩断裂的不对称性,观察到具有剪切变形行为的非晶合金,其压缩塑性随样品的高径比减小而逐渐增加;提出了剪切带旋转机制来解释具有高塑性非晶合金材料压缩变形过程中剪切带的偏转,总结了钨丝和原位析出枝晶对非晶合金复合材料韧化效果的不同作用,讨论非晶合金材料压缩剪切断裂、劈裂和破碎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旭 《中国科技纵横》2011,(18):265-265
本文从非晶合金的特性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了非晶合金材料的特性对变压器特性的影响,尤其是时磁滞和涡流损耗的影响,从而阐述了非晶合金变压器有着较小的空载损耗,并通过实际的经济比较说明了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应用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镁合金因满足生物材料力学的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优势,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然而,镁合金在具备上述优势条件的同时,亦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如何控制镁合金的降解速度。文章从高纯镁合金和新合金的开发、镁合金的热处理、快速凝固技术和微弧氧化技术四个方面对近年来镁合金腐蚀速度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为改善镁合金可降解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不同非晶合金材料的拉伸、压缩变形与断裂特征,总结了不同非晶合金材料拉伸与压缩断裂的不对称性,观察到具有剪切变形行为的非晶合金,其压缩塑性随样品的高径比减小而逐渐增加;提出了剪切带旋转机制来解释具有高塑性非晶合金材料压缩变形过程中剪切带的偏转.  相似文献   

12.
金属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类原子结构长程无序,具有独特优异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近年来,非晶合金材料的研发、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并对金属材料的设计和研发、结构材料、绿色节能材料、磁性材料、催化材料、信息材料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文章在回顾非晶合金材料研究和研发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其学科的前沿科学问题、发展方向,以及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加快新金属材料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3.
<正>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研究组发展了一种简单的非晶合金材料热循环处理工艺。该工艺将非晶合金在液氮或者液氦中浸泡几分钟,然后快速升温至室温并保持几分钟。经过数十次循环之后发现,非晶合金整体能量升高,表现为非晶合金微分扫描量热(DSC)曲线晶化前结构弛豫放热峰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力学测试发现,热循环之后合金的硬度明显降低;通过力学实验机压缩测量,热循环之后,合金的压缩塑性增加到7%以上,且表面剪切带的数量增加。通过动态力学测试仪(DMA)  相似文献   

14.
应用计算机编程构建Zr2Cu晶体相中以Cu原子为中心的原子团簇模拟Zr基非晶中二十面体原子团簇模型,应用实空间的递归方法计算了Zr2Cu晶体相中Cu与近邻合金元素Al、Nb等的键级积分,来研究合金元素对Zr基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研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6):493-497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非晶形成的机理以及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对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是材料科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日报道,耶鲁大学材料学家简-施洛尔斯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证明,由他们制成的一种块体非晶合金(BMGS)材料能够像制作玻璃或塑料制品一样吹膜成型,且不会牺牲其原有的强度和耐久性。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材料学著名期刊《今日材料》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非晶软磁磁感应强度高、易产生高次谐波的特点,将铁镍钴基非晶软磁合金材料作为RFID标签的天线。阐述了微型非晶软磁RFID标签天线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检测系统可以通过检测特定谐波存在与否而判断是否发生物品失窃,同时又可读取物品RFID标签数据的双重效果,从而增强了UHF频段RFID标签的防盗性能,改变了UHF频段RFID标签怕金属屏蔽和怕水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制造的关键性结构材料,因合金化程度很高,国际上称其为超级合金(Superalloys)。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钢铁研究总院)牵头,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品质特殊钢核心技术(二期)“大尺寸高温合金结构件材料研制及热加工技术”项目。该项目面向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品质高温合金的重大需求,以项目承担单位在高温合金研制生产方面的长期积累为基础,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内大型冶炼与热加工设备能力大幅度改善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通过系统的基础与技术研究攻关工作,解决大尺寸高温合金结构件材料研制及热加工技术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该项目包括三项研究内容,分别是:重型燃机核心热端部件超大尺寸高温合金涡轮盘、性能与粉末涡轮盘相当的航空发动机用变形高温合金涡轮盘以及大型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精密铸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新材料的开发及传统材料的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瓦合金由于其优异的低热膨胀性能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仪表、特殊传输电缆、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由于传统因瓦合金的强度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如何在保证其低热膨胀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其强度成为了因瓦合金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因瓦合金的性能改进及应用领域为切入点,通过使用专利数据库CNTXT、VEN对关键词和分类号的检索,对因瓦合金技术的国内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趋势以及相关的技术研究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撰写技术综述对于审查员审查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改善合金成分、添加稀土元素以及固溶处理的方法,探索出一种具有较好高温耐磨性的高铬镍合金材料制备方法。通过对比高铬镍合金材料和传统材料的高温磨损实验结果,发现增加高铬镍合金材料的含碳量能使组织中共晶碳化物增加,同时也使合金的高温硬度提高;在高温磨损过程中,高硬度共晶碳化物能发挥抵抗磨料的作用而使合金的耐磨性提高,但有其两重性;基体在高温时的塑性变形是影响合金高温耐磨性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共晶碳化物在高温磨损时发挥有益作用的程度,研究结果反映了高温磨损中合金组成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并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此外,合金的高温耐磨性与高温硬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导致材料高温硬度增加的手段可使其耐磨性提高;Fe-Cr-Mn合金由于Mn的加入改善了基体组织和性能,其硬度和高温耐磨性均比 Fe-Cr合金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