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新课引入要做到“三要”与“三忌”。  一要以“疑”入境 ,创设悬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疑 ,揭示矛盾 ,引发学生深思 ,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环境。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首先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在上小学时 ,有一天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1+ 2 + 3…… +N (N为自然数 )的结果 ?”如学习排列组合时 ,先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用 0 ,1,2 ,…… ,9这 10个数字组成 7位数字的电话号码 ,一共可装多少部电话 …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也称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导课设计得好,就会迅速“激活”学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导课方法。  相似文献   

4.
政治教学中,旧的教学模式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引导测试,一讲了之,以致大多数学生为“政治课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对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必备条。所以,每节课前,我尽可能采用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新课。例如:我在讲“自信是成功…  相似文献   

5.
张煌艺 《新教师》2021,(1):34-35
课前启发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在一堂新课伊始或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之前的有效引导和平稳过渡.这一引导过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课前启发环节虽时间简短,但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否顺畅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课前启发,不仅能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还能在课堂...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很多蕴涵哲理的名人名言。一定时代的名人,往往是一定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学习名人名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引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人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牛顿在物理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牛顿取得的成就及原因,让学生体会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  相似文献   

7.
导学法通过课前引导,围绕着新问题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推出结论,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现了“再创造”原则在教学上的贯彻落实。其特点是强调课前引导,把“习题”作业改在课内讨论完成。它变口授新课为手写形式引入,变老师带领学生推出结论为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推出结论,变课内讲授为课前引导、课内解疑,变课外作业为课内讨论练习。有时课后留有少量复习作业(课本内容以外的)及更深一步的思考选作题。导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是: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指向性活动,必须处于较好的心…  相似文献   

8.
黄燕 《考试周刊》2011,(85):84-85
课前导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电影的“序幕”和乐曲的“引子”,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前导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课前导入还起到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的作用。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因为它不仅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升学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G .波利亚明确指出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一个坏教师给学生奉献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 .新课改的数学课怎样设计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试图根据新课程的精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与学 ,感受颇深 .现以内角和定理为例 ,探究概念课的教与学 ,以求教于同行 .1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给学生介绍 :美籍华人陈省身教授是当代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打开知识之门,让他们走进去。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呢?一、热身引导,快入佳境一节课45分钟,能较快地把学生从上节课学习内容和课前的游戏中引领到新课堂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学实际中,教师开门见山直扑主题,或简单两句话引入新课,往往学生有暂时缓不过神来的呆滞期,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热起身”进入状态。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导语或者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便会很快以高涨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缘由1.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以校本课程《名人  相似文献   

1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实践的几点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舰  景平 《煤炭高等教育》2008,26(6):122-123
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实践,指出课程教学质量可行的四个方面: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课前、课后、答疑课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3.
以优化课堂导入来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预习提问导入法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两点:(1)布置预习内容一定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可分层布置)。切忌使用像这样要求模糊的语言:“下节课我们要讲课文,请同学们预习一下。”这样的布置目的不明确,学生无所适从。(2)课上提问一定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2.介绍名人轶事导入法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科学家、文学家、政界明星、商业巨子、体坛名人等有关,教师课前可准备一…  相似文献   

14.
“课题引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题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打开的第一扇门,所谓“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巧妙地撬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精彩的“开幕”艺术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方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课题引入”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钥匙呢?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的导入方式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引入新课的方法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较好的引入方式能激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习兴趣的手段各不相同,本文仅就数学课引入着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旧引新 (一)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同化意识和转化意识,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物理课堂上巧用成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能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物理知识,一举两得。1巧用成语引入新课用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进行新课引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参照系”一课的引入中,借用了“刻舟求剑”这一成语,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了《吕氏春秋》中该成语的典故记录:“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趁学生由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之时,我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上…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强调“先教后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有效教学观强调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课前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有效地预习.为此,笔者围绕“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在校级数学赛课中做了一次尝试,执教“认识比”一课.  相似文献   

18.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以做促读。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课前体验,课上质疑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体会回声,丰富学生的感知,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回声的资料。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自然地引入课文学习。此时教师要适时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回声》,那么关于回声你还想知道什么?”二、创…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过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内在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所传授知识的特点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在新课导入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这节课有兴趣 ,而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数学典故、趣味事例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如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以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解“1+2 +3…  相似文献   

20.
每节课前总有两分钟的预备时间。按理说,预备铃一响.学生就应回到教室并迅速调整到课前最佳状态。但事与愿违,这种时候,他们往往还沉浸在课间时分,要么心不在焉,要么心神不定,很难一下子进入角色。这种课前消极、被动的等候,常常使整节课索然无味。因而,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预热”,引导学生自然切入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极为重要。下面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谈谈数学课前教师如何“预热”。让学生尽快由课间转入课堂以进入学习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