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先生的新作《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礼》),近期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的法律社会史力作。它将社会史方法引入中国法律史的研究,用“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清代礼法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的内在动因也有独到的阐释与见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内核的礼与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整合的两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法制数千年的文明。礼与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法律中也经历了从冲突、分治到协调、合治的历史进程。具体而言,这一历史进程包括礼法异用、礼法冲突、弃礼任法、礼法合流四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周俊旗新著《青帮·洪帮·青洪帮》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9月出版,该书共12万字,实际上是中国帮会简史。该书按历史顺序从中国帮会的产生、帮会内部的状况、清代帮会的社会作用和在海内外的发展,民国时期帮会的发展轨迹、从社会势力向政治势力的变化、退出历史舞台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帮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以《周礼》《、仪礼》和《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清代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清代三礼之学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仅有的一些论著也多为专题性论证,缺乏系统、全面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一大薄弱环节。令人欣慰的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林存阳先生撰成《清初三礼学》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6万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将清代三礼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从学术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礼学的发展脉络、思想…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由汉代的“礼入于法”、“引经决狱”,到魏晋南北朝礼的法律化,到隋唐“礼法合一”以礼法释法律,唐律对中国法制史及周边东南亚诸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界通常认为唐代以降的法律发展是礼法融合的过程,强调礼法的一致性而忽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集中体现在帝国的晚期:清代礼制高度发展,州县官仪卫制度化、使用日常化。造成的结果是强化了官民差别,促成了官民壁垒,司法面临诸多困境。最终司法模式改变,司法走向腐败、黑暗。其深层次原因既包括清代礼制背离礼的基本精神,和法发生冲突,也包括礼和法本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6月号,正好是200期。如果按年头算,从1981年到今年,正好是第20个年头。这20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需要,不仅孕育了本刊应运而生,而且促使本刊越办越红火,越办越热门。从创刊初期的不定期丛刊,到季刊,到双月刊,到目前的月刊,刊期越来越短,但是,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愿望,本刊正在积极筹备明年起正式扩版,以减少忍痛割爱和遗珠之憾。回顾20年来《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的编辑工作,起初连单独的编辑部都没有,当时只是由课程室…  相似文献   

8.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9.
《宋史·礼志》是现存古籍中记载宋代礼制最为系统、最有权威的专篇,据《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重要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在记时方面存在不少讹误。其致误之由,主要有征引史料讹误、考证不精和编纂者疏忽等。  相似文献   

10.
《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研究新成果。该著作将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但使"五礼"因《诗经》的文本呈现而由枯燥难懂变得生动具体,而且为《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探寻到了丰富的礼法依据。该著作以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五礼理论研究的空疏与《诗经》文学研究的浮泛,将"诗礼相成"的周代生活鲜活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1.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12.
《周易·履》论述的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原则与规范。本研究揭示了行为的不同表现,通过对诸爻的比较,概括出不同的行为与相对应的人格特征。并指出,行为最基本的原则为纯洁、真诚、谦虚,待人当以礼为重,个人修养与遵受角色是根本履即礼。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代的礼是那个时代的法。从《左传》等文献中,我们看到了它的存在;再从孔子对于礼的论述中,我们明白了礼在那个时代就是客观存在着的法。礼法不仅限制人们的外在行为,而且约束人们的思想。冠礼是对成年男子的责任教育,婚礼是对妇女进行贞节和柔顺的教化,祭礼是对整个社会的周密设计和对所有的人的精心安排。孔子礼法思想深刻而普遍地影响着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中,礼法不仅走向了高度的融合,而且获得了崭新的内涵。荀子吸收了法家狭义上的"法",即"刑",这是礼法融合的第一重内涵;礼法融合的第二重内涵是礼的"法"化,即礼的外在化、规范化、客观化;更为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是",礼法"被赋予儒家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的内涵。通过对法家之"法"的道德化改造,荀子不仅克服了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的对立,而且也推动了"道德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过渡与转换。  相似文献   

16.
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清诗话续编·序》)诚然,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话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数量据蔡镇楚《中国历代诗话书目》初步统计,实际上至少达五、六百部之多,堪称为储藏量极丰的文化宝库。近几年来学界对清诗话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诗概》等著名诗话都有研究专著和大量研究论文。但还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清诗话没有或很少被论及,有待于广泛开发。本文选取清中晚期若干种有一定价值而罕见论及或论述不多的诗话,就其体例、内容、诗学主张作简略评说,旨在开拓清诗话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古代公案小说包含丰富的法文化内涵,礼法混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造成礼法混同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法律的功能在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之外,还肩负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责任,因此古代法律通常带有道德化的色彩,有时很难将礼与法截然分开。在客观上礼法混同构成了对人性的压抑。礼法混同实际上成为古代公案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清,朖也。澄水之貌。”清代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这里,只是道出了“清”字最基本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甚至在汉以前,它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含义了。诸如: ①水澄澈。与“浊”相对。《诗经·郑风·滦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②澄清。《周礼·考工记》:“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  相似文献   

19.
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氓”一词虽然出现于清末,但中国古代早有属于流氓一类人。《诗·卫风·氓》中之“氓”,从语义解释到形象分析,综合观之,实为流氓。这一发现,把中国流氓史的发端提前至《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20.
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审判方法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律礼律融合的目的。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