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3.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布朗的一夜传奇故事。借用解构主义的批评策略,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试图颠覆文本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因素——善-恶、真诚-虚伪,从而颠覆小伙子布朗的形象,认为:古德曼·布朗不是善的而是恶的,他毕生追求真诚却最虚伪。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魔戒》的微观考察和宏观把握,以及对倒U型叙事理论的理解,着力论证了《魔戒》的宏大叙事结构完美体现了倒u型叙事模式。并进一步论证了托尔金的叙事观——菩灾(eucalastrophe)和弗莱的叙事理论——U型模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魔戒》的倒U型叙事模式能够完美传达并彰显出作品的主题意义:堕落与拯救,灾难与和平,希望与绝望,妥协与抗争,善与恶等的对立冲突。并由此揭示出:世界的本源是善的.万物都源自善,而恶是随后滋生泛滥的,虽然一度压制了善.但终究会被克服.被压制,善是万物最终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交汇相融,铸就了裕固族多元的传统文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在裕固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基于裕固族民间文学之上的语言、文学、民俗和历史研究,是裕固族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进行反思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文学的域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文学外译领域的蛮荒之地。由于没有文字,裕固族文学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民间文学为其核心。裕固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文学翻译策略,"深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以"深译"理论为框架,结合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典型译例,从哲学、译学和伦理三个维度探讨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新作《孩子的愤怒》是一部充满对立和冲突的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张力。小说中黑与白的视觉冲击,善与恶的道德对立,爱与恨的情感纠葛,魔幻与现实的转化在对立元素的拉伸中逐渐扩大两极间的距离,产生巨大的张力,形成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美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社会里,既存在着真的、善的、美的事物,又存在着假的、恶的、丑的事物,我们生活的理想与目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完善境界,不遗余力地去消除假、恶、丑的事物与现象.这样,就可以使人经常生活在美的海洋里,获得审美的赏心悦目的愉快,达到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并愉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的形成,继承了裕固族先民在古代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裕固人的先民最初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裕固族原始宗教的主体。东迁后,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又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及汉族、回族文化的影响,构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出版发行,首次采用裕固语国际音标转写与汉语对照互译的模式,不仅保留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原貌,也为今后学界研究裕固族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裕固族民歌和语言提供了国际音标原文文本载体。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小说《秧歌》采用双线结构,运用意象叙事和交错手法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审美追求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世俗色彩和神话色彩交相辉映,世俗性和审美性构成了民间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极,从而演绎成一部意蕴丰厚的民间世俗性与民间审美性的二重唱,民间的藏污纳垢性和崇美向善性在悠缓迂徐的诗意叙述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框架之中,我们对于异域民俗的理解将受到民族、国家间历史经验和现实因素的多重影响,从而使得叙述者身份问题在文学创作中被凸显。在司马文森的《妖妇》中,叙述者兼有游客和参与者身份,由此造成文本在介入与旁观间尴尬转换的表述困境,但这只是此时中国对南洋复杂定位在创作中的无意识回响,并未影响其对异域民俗的化用及其美感生成。这意味着身份意识的混沌状态更有利于作者大胆借用、重组和改写异域民俗以实现其审美目标。因此,从叙述者身份的角度来看,异域民俗美感生成的可能位置正是在疏离和理解之间。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的民间故事,是裕固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上,经过集中、概括、幻想、虚构而产生的。这些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文章就现在已采录并发表出版的近400个裕固族民间故事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从题材内容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情节结构的复杂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几个方面分别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审美道德功能的内在机制问题,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以美载德,以美导善,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梅尔维尔发表于19世纪50年代的短篇作品十分讲求叙事的艺术性。以《广场故事集》的标题故事为例,该故事的表层文本表现的是叙述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导致的失望情绪。但分析显示,故事的叙述速度渲染了叙述人在仙境之旅之前、途中和之后的心境变化过程;典故和意象等心理指涉的不断重复揭示了叙述人接近事实真相时失望情绪的不断强化;语言的节奏变化作为达到情感形式的有效媒介参与了意义的生产过程,与叙述速度和意象重复一起,建构了故事的潜文本意义: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不可缺少适当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6.
魔鬼撒旦是西方文学的原型之一,探究了该形象的三种流变方式:顺向发展、反向增值和善恶兼备及转换。  相似文献   

17.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