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0年国际形势回顾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既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又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新动向.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世界各主要国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加紧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大国关系又有新的发展;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得以维持,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
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种关系,而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整国际关系的制度、法规及习惯的法律。二者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史来看,大国关系都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国际法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略论大国关系、大国格局与大国战略张运城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大国关系为主导的,多极格局也将是在大国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力量框架。大国战略旨在建立大国力量对比关系中的有利地位,达到其对外战略目标。大国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及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大国国民意识的欠缺成为影响和阻碍这一进程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在理解和处理国际关系时缺乏理性;对国际责任缺乏担当和认同;对自身能力与地位的认知不够客观。要养成与大国地位相对称的大国国民意识,中学政治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注重培育理性民族主义;课堂教学应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形成正确的国际关系观;在日常养成方面,注重涵养谦逊豁达的气度与心态、  相似文献   

5.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流派,它们的理论历史地位是在不断争论与融合中奠定的。本文的论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述两大流派的理论发展;其次讨论两大流派的争论焦点;最后对两大流派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本文试图通过这种梳理和分析来说明当前国际关系理论论争的特点和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研究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的互动之间的关系。其中既要考察20世纪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也要探讨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对大国关系形成的反作用。之所以选择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自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大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各民族国家的命运,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以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时期长期维持的两极体制彻底瓦解,各种力量在不断分化组合,各大国关系也在加紧调整,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迅速发展。日美关系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一对重要关系。近年来事态发展表明,日美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发生许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特点,引起变化的原因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等。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专业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其内涵是什么? 许多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和我一样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的朋友们都这样问过。想想也对,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每一科都明明白白、泾渭分明,不必说上语文课读英语是不合时宜,如果把生物课笔记当作数学作业本交给老师批阅,也少不了脸红一回,后悔自己粗心大意,末了往往还要向科代表道歉,表明下不为例。可一等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许多专业字面上  相似文献   

9.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右翼势力利用修改其历史教科书,企图达到淡化、否认其侵略亚洲邻国的目的,以此培养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并试探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反应,企图重新塑造其军事大国地位。对这种危险的挑衅行为和复苏军国主义的倾向,我们应当坚决加以谴责、驳斥,但更应该加紧自己的建设,用更加强大的实力痛击日本右翼势力,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今,文本特质教学已引起了广泛重视,在教学的总结环节老师都不忘叮嘱学生:"知道了这种读法,今后阅读就要学习。""知道了这种写法,此后就可以试着运用。"看似煞费苦心,实则漫不经心:"今后",那是如何的缥缈;"此后",那是遥远的未来。就这样一次次提及,而"文本特质"对学生而言,仍然只是过眼云烟,不留痕迹。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必然也必须在迁移中形成。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地缘政治思想对历史上每一个曾经崛起的大国都提供了崛起模式和战略取向的思想启蒙和理论依据,也对未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给予了一定的理论启示.文章在把握地缘政治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探析其对大国崛起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教育评价在方法、内容和主体等多个维度都正在遭遇挑战,智能技术为解决教育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和新可能,但也有学者认为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是天然地带来教育的进步,可能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师生关系的异化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评价也面临着这种困境,首先我们需要厘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经具有的知识或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心理学中称为迁移。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即正迁移;也可能是消极的,即负迁移。人们普遍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容易受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影响,其实,具备一定外语基础的成年人在规范自己的母语时也会受到外语的某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英语语音对普通话正音的积  相似文献   

15.
英德两国在1898年至1901年曾频繁地进行外交谈判,以图结成有利于自己的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发展中引人注目的事情,尽管最终没有成功,但对此后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对英德结盟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失败原因作初步的探讨。英国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中,面对欧洲列强彼此结盟并逐渐形成两大同盟的新局势,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海上霸主地位,采取了自我孤立、不加入大国同盟的“光荣孤立”政策。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来,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大英帝国开始遭到日益剧烈的挑战,迫使它改变不与其它大国结盟的对外政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每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都不可能避免地与以前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后继的学习也相应地对以前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心理学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之为正迁移,简称迁移;而产生消极影响的称之为负迁移或干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消除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所谓“中国威胁”的论调不绝于耳。国外某些文章虽可能没有恶意,但却用西方特有的“经验”和他们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衡量和揣度中国,从而得出“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错误结论。他们不懂得,走和平发展之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念、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当今世界潮流所决定的。中国的和平发展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心声,也有利于在大国间形成双赢局面,既可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又能从根本上改变几百年来西方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并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性地利用国际关系理论来阐释中国近现代史,如从现实主义的权力利益论解读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从大国崛起的理论和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理性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等。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想象     
2003年的中国激发了全世界的赞美、想象、猜测与争议。她是全球经济新的驱动力,是国际关系舞台上不再被忽视的力量;她25年的发展历程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新榜样;她将再度上演一个大国崛起的戏剧性历史……在这个希望与挑战并存的年份,如果我们真爱中国,我们就既不能对变化无动于衷,也不能自我陶醉。因为,如何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来描述与解释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个国家更为深层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两三年听课中笔者发现一个细节,许多教师教授新单词时都会运用相同音素的旧词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新词。比如,学习bedroom,要求学生先读drink,再读bedroom。这种方法看似非常流行,被英语教师普遍认可并广泛运用,以至于造成许多教师"逢教单词必建构"的现象。姑且不论这种教法是否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曲解,单从学生的角度冷静地思考一下,也会觉得有些不妥。笔者观察到,教师出示bedroom时,有部分学生根据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