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科学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对中国能否养活自己表示关心。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国家粮食和食品能否自给自足,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有些人提出:“谁来养活中国?”在《科学美国人》1996年第12期上,R·  相似文献   

2.
杨萌 《科学中国人》2005,(7):F002-F002,1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题目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会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布朗又在几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宣扬他的观点,并不断补充新的证据。1…  相似文献   

3.
高达13亿人口的中国由于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历来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14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专著《谁来养活中国》,质疑21世纪初中国的粮食安全;如今,在全球出现粮价猛涨甚至产生"粮荒"的背景下,又有人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一个十分严峻的诘问就  相似文献   

4.
郝水 《科学中国人》1997,(6):34-36,43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一指导方针必须得到认真贯彻。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我们自己重视,而且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前些时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L.R.Brown)预测,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2030年粮食将严重不足,甚至认为世界都将无法养活中国。最近我国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  相似文献   

5.
当公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它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这场几乎可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媲美的"绿色革命"就是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0年前,美国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一声质疑,就像是一根卡在喉咙里鱼刺,牢牢地刺激着中国人向来不服输的神经:20年后,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许多奋战在中国作物育种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让我们走近茹振钢……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主要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的1/4,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6.不仅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且环境在恶化,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耕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等灾害频繁、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怎么办?靠进口粮食来养活中国人行不通.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其唯一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提高资源的产出率,依靠教育事业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曲哲 《华夏星火》2010,(1):73-75
“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都垄断性地控制在ABCD四大粮商中。A是ADM,B是Bunge(邦吉),C是Cargill(嘉吉),D则是Louis Dreyfus(路易·达孚)。”曾经在世界银行工作过的拉吉·帕特尔在《粮食战争》里这样写到。著名经济学家郎成平在博文《中国粮油:还有多少机会可以重来?》、《谁收购了我们的粮仓》重申拉吉·帕特尔的观点,剑指国际“四大粮商”操控中国大豆市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未来与发展》2005,26(5):14-16,27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几大全球性问题:粮食、能源、人口和环境问题中,粮食问题首当其冲成为诱发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早已成功地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随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从2000年到2004年),使中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  相似文献   

10.
<正>1897年,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失去了自己的女儿,贫病之中的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于是画了著名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高更的三句生命之问,或许可以解释为:生命火种真的来  相似文献   

11.
杨志勇 《科学生活》2007,(12):34-35
联合国最近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保护环境是为了发展》(GEO-4)报告指出,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养活等威胁地球的主要问题中有许多尚未解决,而且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人类的生存置于危险的境地。其中,粮食危机无疑是与世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星火计划”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民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科技革命”。日理万机的江总书记如此地关心农业、关心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先后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等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文章,预计到2O30年中国粮食缺口最大,将达到2.16亿吨,而1993年全球粮食出口总量仅为2亿吨。于是,布朗先生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将成为世界性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0年前,美国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一声质疑,就像是一根卡在喉咙里鱼刺,牢牢地刺激着中国人向来不服输的神经;20年后,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用自已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可以自忆养活自已。这一奇迹的创造,得益于许多奋战在中国作物育种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让我们走近茹振钢——  相似文献   

14.
《金秋科苑》2012,(21):86-89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杂交水稻于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丘陵山区以草业为基础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养活中国的问题远比谁来养活中国更重要,在分析1949到1978年间“以粮为纲”政策弊端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草业规划和片面“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中国西部以外地区的丘陵山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没有彻底完成;论文还估计了中国丘陵山区草业生产潜力;最后本文主张中国政府应该按照循环农业思想,把全国范围内的“以粮为纲”政策转变成平原地区“以粮为纲”和丘陵山区“以草为纲”的结合。为此要采取如下措施:1.树立包括草在内的现代粮食概念;2.大力发展革业育种;3.制定切实有效的丘陵山区草业规划,划定大草原以外平原粮食产区与丘陵山区草业生产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编者絮语     
由于知识经济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关知识经济的话题成为最为引人关注的论题。本期的“知识经济”栏目,我们刊载了《科技导报》杂志社特约副主编蔡德诚同志的文章《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在于“创新”泉源的普遍涌现》,笔者对当前的知识经济热潮提出自己的见解,请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垂注。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1998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tester R· Brown等发表了《人口增长产生的16个问题》的报告;1999年,Brown发表了《养活90亿人口问题》的报告…  相似文献   

17.
到200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52年的288公斤提高到了399公斤,中国创造了以世界不到10%耕地养活22%人口的奇迹。尽管如此,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重大挑战,这种挑战遍及粮食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粮食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到下个世纪,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可种植的土地上生产的食物,能否养活还将继续增涨的人口?能否经得住人口增涨的压力?李庆曾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较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有专家估计,到2010年要避免发展中国家的大饥荒,必须使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在中国,只从人口增长速度来看,到2030年需进口粮食2亿吨,这相当于世界上目前的粮食出口量。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对中国粮食危机的提法有夸大之词,但似乎是在敲警钟。我们应看到,第一,中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从1949年到1990年,人口翻了一番,而粮食产量却增加到原来的4倍,应该说,这个成就是人类  相似文献   

20.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其17岁时开始随父亲和叔叔游历世界,曾在中国生活17年,受到元朝忽必烈可汗的接见;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甚至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流的见证。近日,美剧巨制《马可·波罗》又掀起了一股"马可·波罗"热。其实,国内外历史学界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如何成书"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马可·波罗,这位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他在游记中对元朝时中国社会状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轰动,书中对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夸张说法,更是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然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就足以证明马可·波罗一定来过中国?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马可·波罗留给世人的是真相还是弥天大谎?这些历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始终徘徊于否定与肯定之间,争论如同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