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体育》为何休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毓洁 《新闻实践》2005,(11):42-43
素有全国体育传媒“改革先锋”之称的《南方体育》,于2005年8月30日宣布:“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批准,本报已并入南方都市报报系,并准备进行改版,为此从9月1日起暂时休刊。” 一批满怀激情的传媒人,在前后5年的时间里,用他们的新闻理想,开创了中国体育专业类报刊的多项新纪录。但其辉煌过后的快速衰败,留给传媒人意味深长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媒》2005,(2):7-7
“阳光媒体投资”于近日宣布,将以4620万港元收购“阳光体育传媒”(HKSE#307)12亿股股票和“中国体育传媒”100%的股份。至此,“阳光媒体投资”已构筑完成以教育、出版、新媒体资讯、电视、体育五大板块为支撑的营运布局。目前,“阳光媒体投资”已拓展成为容纳多种传媒结构、总净资产逾25亿人民币且负债为零的传媒投资组合。2004年度,集团总销售额已近2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黄岩 《记者摇篮》2005,(2):18-18
许多人把体育传媒比喻为体育世界和普通人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中国体育媒体越来越多,体育报道越来越丰富,大家对体育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应该说,体育传媒已经成为体育推广、普及和发展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分析现代传媒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信息.首先将城市居民目前的体育消费观念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节俭型,健康享受型,时尚型,象征型和盲目型。然后运用数理统计法对现代传媒和其他信息来源渠道对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影响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持节俭型和健康享受型体育消费观念:由于选择现代传媒和其他信息来源获取体育信息渠道的不同,会引起城市居民对于时尚型体育消费观念的态度方面呈显著性差异.对其他四种体育消费观念态度的影响则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城市居民选择不同现代传媒内容时.可以导致整体体育消费观念比例的不同;而对节俭型和象征型体育消费观的态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表现出一致的赞同和不赞同。  相似文献   

5.
王欢  冉鑫 《传媒》2023,(7):90-92+94
传媒智库是我国智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媒体智库化和建设智库型媒体也已成为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引发了学界、业界对传媒智库研究的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我国传媒智库研究领域2008-2022年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借助CiteSpace、SATI软件对传媒智库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动态等情况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传媒智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潘虎 《青年记者》2007,(10):89-90
三年前说中国的报纸传媒处于困境,很可能被人贴上杞人忧天的标签,但经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多事之秋”:从第二季度起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呈现“熊市”之态,下半年一路走低。特别是北青传媒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7万元,同比下降99.7%,经营业绩几乎一败涂地,中国报业广告经营面临“拐点”、报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成为学和媒体专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鞭挞报纸传媒经营之罪的言论逐渐多了起来,更有甚,预言报纸传媒必将被新兴媒体彻底取代,沦为“社区小报”,仿佛中国报纸传媒一夜之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良荣  蔡颖 《新闻界》2004,(1):12-14,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新闻理论创新的支撑下,我国传媒业经历了十余年的超速成长。随着中国加入WTO,传媒经济更成为热门话题,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文章,颇有声势地“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谈传媒的结构调整、产品构成、资本运作、赢利模式、人才素质等问题。一时间,传媒整合紧锣密鼓地被提上了日程,业界人士也纷纷摩拳擦掌。  相似文献   

8.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媒与体育堪称天作之合。它们已经超出简单的报道与被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属朝阳产业的体育和传媒,在产业化背景下的合作是必然的,前景也将十分美好。一、无间之道道亦无间2004年5月16日,人们期待已久的中超联赛横空出世。中国足球走过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产业化的法律前提——重塑传媒市场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爱珺  童兵 《新闻界》2005,(3):20-22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传媒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传媒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客观上弥补了国家对传媒财政拨款的不足,改善了传媒的自身条件,但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障碍,传媒的集团化只是“物理整合”,而没有“化学反应”,跨行业、跨地区经营陷入重重困境,更没有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传媒市场中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影响了传媒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6,(6):33-33
“新闻2006”是北京某电台新闻广播的晚间新闻直播节目,时间长达一个小时,而且是黄金时段,不仅如此.从节目的组成结构来看,既有报道北京、中国及国际新闻的“要闻快报”,还有对新闻进行分析和评论的“传媒热点”等.集新闻与评论于一身。可见它在众多新闻节目中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体育经济与体育传媒、体育宣传与传播文化、奥运精神与记者修养三个方面论述体育传媒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体育传媒要立足本土,做好宣传,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呐喊助威.  相似文献   

13.
一、体育传媒市场大众传播媒介又称传媒,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体育市场,一般意义上是指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体育物质和精神产品及服务的场所。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所谓体育市场是为了满足体育需要而购买或准备购买体育物质和精神产品及服务的消费群体①。  相似文献   

14.
李岚 《新闻界》2004,(2):50-52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促进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竞争的潮流.导致一个重要后果便是许多以前各自为政的传媒企业产生了“跨产业”、“跨平台”、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动机,传统媒体由此破除了不同传媒间的传统壁垒,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几年来,编著者乐为学术“追星人”。甘为传媒“做嫁衣”,联袂全国新闻院校博士生、硕士生采访了诸多业界和学界精英,“贤者以其昭昭”,“言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正如马克思所言:“就某方面说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捧读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8,(8):10-11
通常来说,传媒是社会组织(企业)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组织或企业打交道的对象。不久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主办的“湖北日报记者灾区行摄影展”.被业界认为是一次传媒公关的成功实践.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数万市民。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传媒形象,获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法,结合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发展现状,对休闲体育对体育传媒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体育信息资讯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两者创造了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办学理念为依托,以"传媒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动力,旨在探求传媒人才培养格局中的大学体育教学,如何担当起自己的办学使命,通过体育教学理念自觉对应办学定位,通过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吐故纳新,通过学生接受方式与习惯再建的革新,从而搭建起一个能够辅佐日新月异发展的传媒教育大学体育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9.
王成波 《今传媒》2006,(4X):45-47
随着传媒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有人形容时下的传媒市场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在传媒市场竞争平台上,传媒集团纷纷使出撒手锏,争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决胜而出,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取得“霸权”。有人认为现在的传媒竞争已经到了战略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建立在品牌基础之上的传媒影响力是战无不胜的……”传媒品牌无疑成为各家传媒追逐的重点,俨然成为立足传媒市场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都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报道的热点.各大媒体都把“两会”当作自己这段时间宣传报道的重点。在往年“两会”期间的新闻大战中.各家传媒都精心策划.派出精兵强将,在宣传报道上大展身手,而网络媒体却作为传统媒体的“配角”.只能到别的报纸或电视台去“转载”或“链接”点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