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春虹 《宜宾学院学报》2011,(10):52-55,108
作为明代散文家茅坤的代表性选评本,《唐宋八大家文钞》选本的编选目的、编选体例与评点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统观。以作家作为基本的编选体例,尽管其文统与道统相贯通,但茅坤还是突出地肯定了唐宋文章的文学性,改变了"以道统文"的道学至上主义倾向。此选本对唐宋八大家的地位的确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首部广泛流传的八大家选本,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自刊刻以来,对文人学者在唐宋文接受及唐宋文选本编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储欣就是其中之一。储欣编选《唐宋八大家类选》,在选篇、体例、思想上继承茅坤《文钞》。但因受明末清初意识形态、文体流变等因素的影响,承中又有变化,体现了文学观念、学术思想流变对古文选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明代古文选本总量在500种以上,远超宋元选本。丰富的编选经验促使明人有意识地反思古文选本的编选活动,并积极创新,探索各种新颖的编辑实践。这些理论反思与创新实践,构成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前代选本的评价,编辑意图与创新实践三大部分。明代选家积极评价前代选本,以对《文选》和《文章正宗》的评价为代表;编辑意图包括教化与科举、复古与救弊、审美与娱乐以及构建文学史;创新实践包括编选方式、文本形态、编辑体例、选文分类以及商品转向。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异彩纷呈,洋溢着一股自由灵动、大胆不拘的思想活力,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在中国古代选本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鼐后半生执教于东南地区四所书院,他的文章教育大致可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就阅读教育而言,他编选、评点《古文辞类纂》,指导弟子的古文吟诵;就写作教育而言,他以古文为中心,选编、评点生徒的时文课艺。姚鼐在书院执教过程中,完成了构建文统、培育弟子、传播桐城古文等有关建立文派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后,南宋后期陆续出现了多种性质相近的古文选评本,其中,楼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与谢枋得的《文章轨范》最具代表性。本文以为,《古文关键》和《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谓中国散文评点的"一祖三宗"。三宗继一祖而起,各有继承和发展。《崇古文诀》以文法为中心,是文章家的评点;《文章正宗》以义理为中心,是理学家的评点;《文章轨范》则文法与义理并重,是传统文士的评点,它们三足鼎立,代表了古文评点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茅坤作为明代著名散文批评家。其散文观体现了明中期散文观从理性到感性、从教化到人情化的过程。其中,时情与物之关系的阐释尤能显示他对古代散文学的独特贡献。无论是“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理论提出,还是《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体验,或是其自身的创作实践,“情与物”的内在关联性皆是其散文观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8.
梅鼎祚编选的专记倡女言行事迹的《青泥莲花记》是明代较有特色的一部选本,该书的编选目的主要是为倡立传、拯救世风和为倡女正名等。梅鼎祚对该书的评点体现出编选者对“才”的重视、对“节”“义”的高扬和对“贪鄙”者的警诫并讽喻世风。这些编选标准和评点思想表达了作者较为开放和进步的思想观念,在评点中以倡女自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9.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人李祖陶编选的当朝古文集《国朝文录》,以朝代先后为次序选文四十家,不拘于"天下文章出桐城"的门户之见,其选文、评论具有史学眼光,以选代传地勾勒出了从清初到嘉庆年间古文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1.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大肆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浙江则为倭患重灾区。归安茅坤进入胡宗宪幕府,为抗倭战争出谋划策。考察茅坤在胡宗宪幕府中的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茅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蒙古诸部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势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皇太极与明廷都是竭力拉拢。最终,蒙古诸部舍明就清,这不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还在与明廷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了主动。总体来说,皇太极实施的“恩养”政策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洪兴祖《楚辞补注》对《文选》五臣注、李善注都作了积极自觉的接受。洪氏大量征引五臣注并作了相应的处理,《补注》中对五臣注的征引要远远超过李善注的数量,但并不意味着洪氏更加看重五臣注,而是李善对王逸的注释未能赞一词使得狭义的李善注在骚类中没有出现。李善的注释体例在方法论层面上对洪氏影响或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4.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诸家关于“篁墩”的由来存在不同看法,明代学者程敏政以“篁”易“黄”,虽获时代认同并载人官方史册,然此说始终存疑,清代学者更认为其凭空臆测,程敏政之“篁墩”说实存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始”是毛公总结出的作诗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要求诗人把诗歌创作和国家的命运、王道的兴废结合起来。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四始”无关。  相似文献   

17.
孙爱玲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16-19,27
毛氏评点《三国演义》,提出奇绝人物说,强调了典型人物的塑造;总结人物描写经验,体现了对小说艺术的理解。毛氏的小说人物塑造理论,对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乾隆时期的《万花小曲》现存两个版本,先有"京都本",后有"金陵本";所收小曲皆为俗曲,情歌多,生活歌少;女性歌多,男性歌少:一部分源于明代,一部分源于清初,适应于当时的市场需求而风靡南北,浓厚地影响了后世的小曲、曲艺、小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