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内容:通过剪拼、割补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目的要来: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认识组合图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具:①任意、等腰和直角梯形各2个(每组梯形要完全相同)。②3个等腰梯形。教具:小黑板2块。活动过程:一、让学生事出第一组学具(每一小组红、白色各一个〕动手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任意梯形3、直角梯形S梯=S2=(a+b)×h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2个完定一样的梯形颠倒排成已知图形推导的。那么,用一个梯形能不能转化成已知图形呢?这就是今…  相似文献   

2.
杨锋  周嗣昌 《云南教育》2001,(22):44-45
〖本课学内容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主要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下面选登的是推导过程及评析。〗(教师出示硬纸板做成的梯形)师:怎样计算这个梯形的面积呢?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教师电脑演示拼的过程)师:我们能不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大家说一说,你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相似文献   

3.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学具,制作学具,调动学生学、做的两个积极性,能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出在人的手指尖上”。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动手操作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道理。只要教师能科学地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学具,指导学生正确地制作出学具,把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都认真耐心地教给学生,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通过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用脑想去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余数的概念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0页。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懂得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梯形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具准备:投影仪一台、自制投影片8张、学生每人准备两张两头不规则的等宽的长纸条(形如)、剪刀一把。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四边形?(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在投影仪上打出投影片,并陆续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5.
让小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来获取知识,不仅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手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特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简单图  相似文献   

6.
李辉 《江苏教育》2007,(4):38-39
现象一:照本宣科,闭塞生成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发现是顺利的,教学效果看上去也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顺利”的背后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会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似文献   

7.
李红梅 《师道》2003,(6):31-31
在新绿悄悄来临的季节,孩子们又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趣的周末,他们的眼睛和情绪在向我诉说着初春里孩子们的惊喜。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着,和蔼地说:“同学们,请你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新知识:梯形的面积。”随着我的话,孩子们的眼睛、表情来了个急转弯,陡然变得灰暗的目光从我的身上滑向桌角。我也惊呆了:要求准备学具,五十多个人只有十几个学生准备了,怎么办?一个个调整、修正的方案在我的脑海里滑过:无论从教学进度还是学生需要,今天都应该讲新课了。讲吧,大部分学生没有学具,效果肯定不好,不讲吧………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了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下面是几点肤浅做法。1.指导学生作好操作准备。上课前,我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中是否需要操作。如需要学生操作,提前告诉学生,准备好学具。有的学生没有合适的学具,就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学具,作好充分的操作准备。2.指导学生有序操作。我在教学中,针对需要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严格按照程序认真正确…  相似文献   

9.
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将数学生活化、应用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增进了对数学现象的体验。如:一年级加法含义的掌握,教师安排了如下活动:学具操作:(1)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操作。(2)操作“并”在一起的含义。(3)两堆“圈”在一起的操作。经过学具操作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人体接触:(1)两只手握在一起或两个人亲密地拥抱在一起。(2)三只手握在一起或三个人拥抱在一起。(3)几只手握在一起或几个人围抱在一起,让学生体验“众”、“多”的含义。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增加许多体验。探索规律: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计操作自练。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复习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把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把一个梯形用割、移、补的方…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并且认真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按照与三角形面积转化类似的方法拼转。指导:(1)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合。(2)怎样翻转、移动一个梯形?学生操作完后让他们口述操作方法,同时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演示。(翻转、移动过  相似文献   

12.
现象一:在一节"轴对称图形"课上,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似文献   

13.
唐兆珂 《河北教育》2007,(12):41-41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定法,但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捷径。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没有马上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剪两个梯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看谁能利用手中的两个梯形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摆拼,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相似文献   

14.
学具工作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部分,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做好这项工作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学具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学具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学具是供学生按照教育教学要求进行动手加工组装或操作的基本教材器具,分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类,属教育技术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实验仪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点。李岚清副总理多次说过,要“花大力气开发人的右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而手脑并用是开发右脑的重要手段,动手操作在人的右脑开发中具有不…  相似文献   

15.
学具操作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意识地加强学具操作,能有效地促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思维。 一、学具操作可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具操作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操作过程条理分明、快而不乱,反映出操作者思路清晰、目的明确;而手忙脚乱、错误不断则正暴露出内部思维活动处于混乱状态。可见学具操作能将学生内在的、不易观察到的思维过程外化出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维有据,操作为本;操作有程 序,思维才有条理。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操作,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学生刚上学时,在操作过程中总是将各种学具摆一桌子,需要用的学具总要在桌子找好半天,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反而浪费了时间,也影响课堂纪律。后来,我训练学生分类放学具,有次序地拿学具,有规律地摆学具,有顺序地收学具。操作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操作所需的学具,并做好督促检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一、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1.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搞成堂堂操作、"题度操作的形式主义。2.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操作过程中,学具的使用起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重要作用,其中作为最常见的学具——小棒,几乎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涉及多个学习领域,是较为经典的学具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学具操作,学具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学具操作巧妙引入课堂教学,以操作促思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活动不可缺少。学具操作要选准时机,当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全面、思维受阻时,进行学具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