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爱情篇章不仅以爱为旨,恩情因素在其中也具有主题地位。恩情主题与爱情主题一样是作者审美理想物化的结果。恩情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由妖到人的形象升华,提升了女性形象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舒婷的《致橡树》与王昌龄的《闺怨》同为写女性如何对待爱情的诗歌,若按照审美范畴划分,应属于悲剧美,只是《闺怨》的悲剧性较明显,而《致橡树》的悲剧性特征却是隐性的。《致橡树》中的男女平等只能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诗的悲剧性根源。同样是悲剧,二者之间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致橡树》率真直诉,《闺怨》凄婉幽怨。本文将从审美思维、审美风格、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并从中窥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某些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戏曲《牡丹亭》和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文章主要对作品主题和内容体现的爱情观及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体现的爱情理想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诗经》婚恋悲剧的主题和审美特征袁定坤关键词《诗经》婚恋悲剧主题审美特征作者袁定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诗》三百”,约占三分之一的篇目是表现男女婚恋生活的情诗。这些情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爱情文学。从情感基调着眼,《诗经》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以其对爱情描写的深刻性、广泛性、悲剧性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描写爱情的顶峰。文章从与《牡丹亭》、《西厢记》等作品的比较中,阐发了《红楼梦》所表现的全新的爱情观,揭示了《红楼梦》将爱情置于封建社会全方位背景下加以描写的独到之处,剖析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想爱情的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生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人生思考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梳理近几十年《长生殿》主题研究的成果,并概括评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部历史名剧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都是有意义的。爱情说、政治说、人生思考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剧作本身不完全相符。《长生殿》的主题是多元性的,多重主题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曾永义昆曲改编本《李香君》在演绎《桃花扇》兴亡主题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坚贞高洁、大义凛然、临难不苟的风尘女杰李香君形象,高扬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精神和不为世俗所诱、心心相印的爱情理想,借以烛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所导致的真情丧失、铜臭满眼的当下社会,彰显戏曲的劝化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实甫与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他们的爱情理想。这两首用热烈音符谱就的青春、爱情赞歌。几百年来,撞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们的心扉。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至情至真的化身。文章通过对《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1.
前人对汉大赋或褒或,所持论的标准却都是儒家“尚用”的纯功利主义的艺观。汉大赋的道德主题,却并非体现在有无“《诗》之风谏”,而是展现了后人惊叹回首的大汉气象,其审美主题,就是在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了大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莫能继焉的一代之学。  相似文献   

12.
中晚唐诗歌和小说互相配合,咏叹同一故事,在传播形式上反映出小说影响的扩大.传奇小说还深入地影响了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段与审美趣味:诗歌创作大量使用小说故事作为典故,或者咏叹传奇小说擅长的故事题材;叙事性大为增强;自觉追求俳谐趣味、通俗风格,上述因素构成了中唐诗歌新变的重要内容或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3.
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在题材上突破了惯常的“春恨秋愁”,她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的主题,并将家国之感巧妙叠合,形成了以深臆、悲怆为特点的深邃词境,拓宽了女性创作的传统题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牛僧孺《玄怪录》中传奇作品臆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僧孺的《玄怪录》是一部兼有志怪和传奇两种类型的小说作品集。其中的传奇小说兼备诸多题材,并能深刻而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作在创造这些作品时。又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水平,从而使这些作品不仅在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对以后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无双传》以爱情为主题,采取"读者在场"的写法,文心巧构,道德价值、审美倾向单一,有明确的褒贬意义。王小波的小说《寻找无双》故事框架来源于《无双传》,其主题发散多岐,呈现为戏仿古典的寓言。《无双传》是用平凡的结构、真实的态度编织理想的神话;《寻找无双》叙事结构独特,手法怪诞,其情境、感受却予人切肤的真实感。二者语言外壳相异,人物核心性格具有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由于纪实性的艺术特点,编导者秉承儒家传统美学精神,在电影的拍摄中特别推崇尚实求真的审美艺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忠实历史,追求故事情节的真实可信,以真取胜,也体现在对情感的书写和张扬,以情动人。主创者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方法,创作出许多故事情节真实生动、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情感基调真挚深沉的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8.
乡村小说多描写农村中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较其他小说而言,定然更频繁地表现苦难,苦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乡村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仡佬族女作家王华和肖勤创作中最为重要和最有分量的一个主题形态.  相似文献   

19.
《汉宫秋》的主题可以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这四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层是"爱情"层,叙述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帝妃爱情故事;第二层是"政治"层,即通过《汉宫秋》中的政治事件来隐含地表现当时的一些政治问题;第三层是通过戏剧故事含蓄的表达出才士不遇的情怀;第四层则是通过戏剧中的冲突和矛盾而反映出的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蔡邕的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青衣赋》,是在东汉晚期情感潮流中写作的一篇爱情赋。从情感角度看,《青衣赋》不仅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而且还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发展,于缘情诗学发展颇有贡献。从艺术特征看,《青衣赋》的用典引经训讽喻之言,亦对诗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