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17岁时,跟随任江宁府(今南京市)通判的父亲来江宁,此后进以江宁为家。他进入仕途后,曹先后在扬州、常州等地任职。他第二次罢相后,使退隐于江宁半山园,并自号“半山”。江苏,可说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熙宁年间,王安石冲破阻力,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理财”、“整兵”的新法,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变法以前写的《上仁皇帝言事书》(即有名的《万言书》),是他后来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2.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一文注解"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时,将"卒葬之"三字解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可见教材将"卒"解释为"死"。但是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王安石集》(2006年),却将"卒"解释为"最终"。远方出版社《唐宋名家古文精选》(2005年)将"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翻译为:  相似文献   

3.
本期封面图片为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宋熙宁九年(1076),一代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罢政,退居于江宁府(今南京)。次年,王安石辞去所有职务,在府城南门外一个叫白塘的地方,盖了几间房屋,种田植树,凿渠决水,把洼地浚为池塘,使这里稍具家园规模。因此处距城七里,距钟山亦七里,恰当两地之半途,故安石名之为“半山园”。史载,安石居处“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犹如一家孤零零的客栈。有人劝他筑垣墙,安石“辄不答”。安石的10年退休生涯有8年多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有人建议他出游时最好乘肩舆(轿子),遭安  相似文献   

4.
方仲永在江西金溪一带出名了,心中十分高兴。一日,方仲永走到一座府宅前,听见有人在谈论他,心想:他们肯定又在夸我。于是,他便停下来倾听。谈论他的人是他舅舅和王安石。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临川县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四部《王氏族谱》,其中两部存临川县孝桥乡磺溪村,为王氏三十三世孙所修;另两部存临川县长岭乡黎王村,为王氏二十七世孙所修。族谱中辑有王安石像赞一首,署名为曾巩题。赞诗说: “君与丹青两自身,世间流转会成尘。但知此物非他物,莫问今人犹昔人。”同年八月二十一日,《江西日报》将此视为新史料作了报道。因为关于曾、王后期关系历来就有“始合终睽”之说,所以,这条资料便被引来作为反驳传统观点的依据。如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山版的江西古代文化名人丛书之曾巩分册,即据此认为曾巩“在和王安石思想产生分歧的情况下,仍给王安石以实事求是的很高评价”。  相似文献   

6.
《梦溪笔谈》系宋,沈括所撰。沈括,字存中,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绍圣二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韦占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迫隐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记述了他多年来观察实践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撰《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家。(一) 在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日益衰落。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  相似文献   

8.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似文献   

9.
北宋江西文风的发展可分做三个阶段:庆历以前,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已提出"长于议论、务用应世"的文学理念;庆历至嘉年间,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结成师友,使江西几个古文家族汇流,遂形成江西古文家主盟文坛的事实;嘉以后,江西籍作家归纳欧、曾等文风特色,进一步塑造了"江西文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有关风水地理的古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的有《青乌经》和《葬书》(即《锦囊经》),这两个文献最晚形成于唐代末期。在韩国,《葬书》之名常用为《锦囊经》。在《青乌经》和《葬书》中,风水地理方法论同时提到形势论、理气论、选择论。《葬书》是以《青乌经》为基础著述的。《青乌经》在朝鲜时代就受到重视。《青乌经》和《葬书》的主体内容为形势论。理气论的主要著作是清代的《地理五诀》。《青乌经》、《葬书》、《雪心赋》等文献重视风水地理的选择论。风水地理中有关阳宅的理论比阴宅理论更加丰富。《宅经》的整体内容以阴阳气的理论为背景,同时注重方位和形势。  相似文献   

11.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占据相当显著的地位.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是其社会改革的哲学基础,他提出“性情一”、“善恶由习”、“尽性则至于命”、“继天道而成性”的观点,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改革家所独有的人性观.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既具有对前人人性思想的改进,也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3.
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王安石 ,一生创作颇丰 ,然而他前后期诗风却大不相同。本文试从其晚年诗的内容、意境、语言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从中看出王安石晚年诗的独特风格 ,并分析了这种诗风变化的原因 ,从而给王安石的晚年诗一个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经义”考     
“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考察宋代以前经义与选举制度的结合情况、经义在北宋科举改革中演变和成形、传世宋代经义文体的形态和以经义试进士对北宋后期学风、士风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大体明了经义的流变轨迹,以及它与选举制度和学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义利统一和以义理财为主要内容的义利观为他的变法实践作了理论准备。他给传统的义利观作出了新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王安石遭到理学家们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他的义利观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从而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他的义利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入世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人冶主义的内涵。王安石的散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政治性目的和社会伦理规范是政治运作的基础,体现了政治思维的道德与政治整合性特点;主张施仁政、强调皇权政治和为政在人,其政治思维的人治主义内核得以鲜明地体现。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麋子国城是楚灭麋后安置其遗民的地方,它在今岳阳县龙湾乡大马村,而且巴陵古城并非麋城的延续。春秋时,楚国灭麋,先将其遗民安置在湖北京山,公元前515年吴楚之战以后,再将其遗民迁至巴陵。至于是否有麋子国西城,其地处何处,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王安石绝句对中晚唐绝句的继承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七绝在取法白居易绝句与晚唐咏史绝句的过程中,发展出宋调特征;对杜牧、李商隐、韩偓等人七绝艺术的取法与创变,形成了雅丽精绝的艺术境界,宋人认为荆公之作回复唐音,主要是针对这类作品而言,但王安石在其中表现了新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新的诗境,并非对唐音的简单复归。王安石的五绝取法中晚唐五绝精巧细腻的特点而更富于变化。荆公绝句是宋代诗史上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王安石的诗集中,人际交往诗歌占有不小的比例。一般说来,这些交流的对象大部分都有姓有名有官职。依据人物的姓名及官职,我们便可以追寻梳理对方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以及与王安石的私人关系,从而做到确切理解诗意,全面了解双方的情感交流。然而在这部分诗题中,也有一些是难以落实具体交流对象的。这些人士或是有姓无名,或是无姓有名,或者是虽然有姓又有官职,但到底是张三还是李四却难以落实。本文对其中一些诗题的疑难姓名和相关人士进行了考证和试探。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元气说体现了其治学思想和方式的独特性。元气与道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是本体,元气是作用。所以,当王安石阐述元气与冲气的关系也用到"体用"这对范畴时,这里的体用论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论。五行不仅与物质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可见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