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视野将表明文学参与现实问题的学科转向。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表现在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向以生命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三个方面。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意味着重新整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趋势,意味着从本体回归的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人既是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还是文化和精神性的存在,生态批评对人类生态系统的关注,必然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四大维度.生态学是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是生态批评最为核心和最为突出的话语方法.“整体关联”是生态批评一个重要的话语方法.传统艺术批评的对象一般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事物,比较而言,生态批评更感兴趣、更关注的是事物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之下所体现的整体关联之生态美.这是生态批评最为独特的审美空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生态批评形成了对传统艺术批评的超越.生态批评关注“荒野”,关注人类生态系统,具有超学科的特点,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知识养分和阐释模型,强调生态化综合.  相似文献   

3.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作品中受到关注较少的一部小说,人们一般是从父权文化,男性视角,消费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分析珍妮悲惨的命运。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珍妮姑娘》,揭示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他们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迫害,指出德莱塞生态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邱慧 《培训与研究》2010,27(1):17-19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作品中受到关注较少的一部小说,人们一般是从父权文化,男性视角,消费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分析珍妮悲惨的命运。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珍妮姑娘》,揭示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他们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迫害,指出德莱塞生态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动物叙事与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动物叙事内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对动物叙事概念的理解,应该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这样才能凸显这个概念本身的内质.寻根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表现出的生态意识觉醒,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转向意义.因此,从新的视角重新考察和丰富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自19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势头猛进,其被引入中国后也获得快速发展.然而,当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不断泛化时,在较长时间内却忽略对戏剧进行研究,戏剧自身也有意无意地与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与生态批评保持疏离,从而沦为生态浪潮中被遮蔽的一部分.事实上,诸多戏剧的文学构成和舞台演剧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符码.生态批评应当加大对戏剧的观照,戏剧自身也应当积极转向生态.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作品均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家园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正是生态文学的部分特征,也是生态批评所要关注的内容。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奥尼尔的剧作进行整体分析.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及对作品人物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长篇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重点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以引起人类对自然,尤其是对动植物关系的热切关注,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保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珍 《安康学院学报》2018,(2):58-60,90
在二十世纪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对生存环境忧虑的大背景下,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绿色批评思潮.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方面解读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探讨了战争和社会制度对生态的影响,为人类生态危机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主义内涵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2 0世纪 90年代至今 ,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日益加剧 ,生态批评受到了文艺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资料表明 ,我国的生态批评已开始了理论上的争鸣 ,在引进和评介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挖掘和解读当代文学生态意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 1世纪将是生态学的世纪。  相似文献   

11.
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人有责,人与自然要想和谐相处,应减少砍伐树木与掠夺生态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批评已有一定影响力,通过一些生态批评的英美文学作品,给人类敲响警钟,逐渐改变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从自然环境、精神内蕴、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  相似文献   

12.
桂永才 《海外英语》2020,(7):180-181,189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作品饱含鲜明的生态批评思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从女性主义批评、形式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以他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捕蝶者》《魔法师》为例,深入挖掘小说中蕴含的大量的生态思想,揭示约翰·福尔斯的生态批评旨归:倡导人们弃以自然的征服者到自然的保护者,弃以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启发人们要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危机,实现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一个反思和匡正。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作为这场环境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态主义作家之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被誉为深层生态学家的桂冠诗人。通过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斯奈德诗歌,重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维度研究了斯奈德诗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去中心解构。斯奈德诗歌通过消解人类主体性来解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构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潜存危机;而斯奈德诗歌对人类主体性的去中心解构则最终使得生态中心主义的隐形霸权得以消解。斯奈德诗歌的解构性生态批评视角展现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解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进行思考,更多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吁请,对人类欲望膨胀和诗意生存萎缩的关注,从而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并被以后社会发展所证实的远见.  相似文献   

15.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后果的一个反思和匡正。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作为这场环境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态主义作家之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被誉为深层生态学家的桂冠诗人。通过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斯奈德诗歌,重点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维度研究了斯奈德诗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去中心解构。斯奈德诗歌通过消解人类主体性来解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而解构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潜存危机;而斯奈德诗歌对人类主体性的去中心解构则最终使得生态中心主义的隐形霸权得以消解。斯奈德诗歌的解构性生态批评视角展现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解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乎我们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既显示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更显示了我党在认识生态问题实质上的一次升华。也就是说,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已经从实践层面、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意识层面、文化层面。其实,生态问题的文化根源探讨早已成为我国生态批评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有所建树。本文主要对胡志红的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的内容要点进行简要的评析,同时也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批评界的学术价值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志华  苏飞 《文教资料》2009,(20):24-25
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创作技巧方面,都可以说是美国戏剧创作史上的经典.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剧作,剖析了<推销员之死>的生态内涵和阿瑟·密勒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揭示蕴含在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根源。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深受生态批评界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它的生态观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的背后却隐藏着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老人与海》生态观矛盾性的根源,从而反观导致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在国内已逐渐成为显学,在其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一化、雷同化、习惯于宏大叙事以及缺乏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等诸多问题,其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结合布伊尔和马泽克等西方学者对生态批评发展观的理解,国内生态批评应当将生态批评的疆域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自然生态拓展到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更应注意其现实指向,重视生态批评的进攻性和批判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批评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陈姗姗 《海外英语》2012,(7):277-278,284
约翰·罗斯金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出了他的生态主张,体现了他的生态关怀。他笔下描写的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具体要素包含了建筑领域以外更深层次的含义,从描写建筑到批判社会对生态的破坏、从忧虑生态环境到关注人性的完整,罗斯金高度融合了对建筑的艺术批评和对人整体和谐发展的关怀。他对于哥特式建筑深层次的思考与当下生态批评有许多相契合之处,也体现了他对人和谐快乐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