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2.
笔者则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还该是提宾的标志。 在教学中,将知识归纳比较,弄清彼此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它的规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比如教学《诗经·硕鼠》,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时,通过“莫我肯顾(德、劳)”与“无食我黍(麦、苗)”的比较辨析,可以讲清:“莫我肯顾(德、  相似文献   

3.
高二册《师说》一文,把“句读之不知”注作“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这一注释,沿用了1987年修订教材的说法,显然是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当成了两个偏正短语,“之”作为结构助词,树当于“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仍是  相似文献   

4.
本对一些古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经常用的一些使句提出不同意见。如“吾妻之美我”的“美”并不是意动用法,而是用作一般动词;“何……之有”未必就是“有何……”之意,“何厌之有”不宜解作“有何厌”,“何”不是“厌”的定语,而是“有”的状语,庆解作“何有厌”;“君亡之不恤”并不是宾语前置式,“亡之不恤”应是主谓结构,由此还提出如何区分“之”字前的受事主语和宾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些古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经常用的一些例句提出不同意见。如“吾妻之美我者”的“美”并不是意动用法,而是用作一般动词;“何……之有”未必就是“有何……”之意,“何厌之有”不宜解作“有何厌”,“何”不是“厌”的定语,而是“有”的状语,应解作“何有厌”;“君亡之不恤”并不是宾语前置式,“亡之不恤”应是主谓结构,由此还提出如何区分“之”字前的受事主语和宾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词 WITHOUT 与 WITH 一样,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它可以带宾语 宾语补足语而形成一个复合结构,又称作复杂宾语(complex object).这种结构相当于一个主谓结构,其中的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相当于逻辑主语;其中的宾语补足语可由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分词,不定式(以及它们的短语)充当,相当于逻辑谓语,如: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里,有一部分宾语是由小句(主谓短语)充任的,例如: (1) 我知道你是个不错的孩子。(《老舍剧作选》第3集379页) (2) 我忘了告诉他,我们管替人民寻亲觅友。(同上81页) 例(1) “你是个不错的孩子”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动词“知道”的宾语。例(2) 动词“告诉”后面带了两个宾语,近宾语“他”,远宾语“我们管替人民寻亲觅友”,这个远宾语也是由主谓短语充任的。本文只讨论第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9.
课本把《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释为“句读的不明,疑惑的不解”。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两处“之”当作助词“的”理解了。这样理解很别扭。其实,这里的“之”应解作“复指宾语‘句读’、‘惑’,表示宾语前置”。整句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这样既通畅,又明白。关于用“之”复指宾语,表示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  相似文献   

10.
动词have后面的宾语补足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现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1.have 宾语 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短语);2.have 宾语 现在分词(短语);3.have 宾语 过去分词(短语)。1.“have 宾语 动词不定式(短语)”结构要求用动词不定式(短语)作宾语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强调了在读书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有一次,笔者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一学生提出:“恨晨光之熹微”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作何解释?我告诉他,“之”在这是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晨光熹微”这个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降格为一个主谓短语,作动词“恨”的宾语。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with后带主谓结构及其在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 with 后的宾语跟有介词短语,副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现在分词,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过去分词短语,不定式,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的,均称为 with 后带主谓结构,因为 with 后的宾语在逻辑上是后面部分的主语。这个介词短语在句中作补语时,  相似文献   

14.
被动态在普通话中一般用于包含副动词“被”的句子,这种句子具有下面的线性排列(这里Np=名词短语):(1)NP_1 被 NP_2动词例如:(2)他被姐姐骂了.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作直接宾语的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所影响的人或事物.这个直接宾语放在句子开头的位置上.直接宾语(NP_1)后面有副动词“被”,引进动作的施事,我们称它为“被”名词短语.象“把”字结构一样,动词出现在句末位置上.如例(2),开头的名词短语是动词“骂”的直接宾语.“被”后面的名词“姐姐”是施事,说明哪一个在“骂”.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动词谓语句中,确定动词的宾语应注意两点:一、不要把补语误当宾语.宾语、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容易混淆.区别方法有:可用提问法。能用“谁”、“什么”提问的是宾语,可用“多少”“多久”提问的是补语.还可用调换语序法.通过一定手段能提到动词前面的是宾语,不能的是补语。当动词后是数量短语时,物量短语是宾语,动置短语是补语.二、是双宾语,还是并列的短语.一些动词(给、送、教,告诉、买、借、收、叫等)常带双  相似文献   

16.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但记录者不是一个人,记录也不系统.有的篇章比较长.内容较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短得无头无尾.甚至不能成句.限于古时的书写条件.遣词造句尽量从简,又没有标点之法,因而有些章句读起来就令人费解了.《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于句读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思想的铨释不同.本文拟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传统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四书集註》)按照其字面来理解,意思是很明显的.于是,批孔者抓住这两句话,认为是孔子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指责孔子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大加挞伐.尊孔者或避而不谈.或惋惜地称之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矛盾,或是保守思想的表现.孔子的原意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儒早有看法.朱熹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见同上)认为孔子原意并不是不使  相似文献   

17.
兼语式和主谓结构作宾语,往往比较难于区别,不仅是初学语法的学生,即使是懂得一些汉语语法知识的老师,有时也难以措手。因为从表面形式看,它们都是主‖谓+主→谓。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兼语式和主谓结构作宾语曾确定了三条划分标准:1.从意义上看,兼语式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人(或者物),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事;同时,兼语式两个动词之间有困果关系,而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则  相似文献   

18.
一、指导学生造复杂的单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在句子中加上定语、状语、补语使句子由简单变复杂.如“汽车往北京开去.”“一辆满载着壮族人民的深情厚意的中型汽车往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开去.”前一个句子很简短,所表达的意思有限;后一句在前一句的“汽车”“北京”前有一长串定语,使句子变长变复杂,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得多,具体得多.2.除采用类似上面的偏正短语外,用其它短语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使句子由简单变复杂.如“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同学.”这句话主要由于宾语是主谓结构的短语,所以全句成了复杂的单句.3、指导学生造连动句,使句子由  相似文献   

19.
一主谓结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倘在主谓结钩之中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有作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了,所以现在一般文言语法书说这种“之”字的作用在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德流行”、“民多于邻国”、“武王伐殷”都是主谓结构,都有成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但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了“之”字之后,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它们分别是所在句中的主语、宾语、分句。吕叔湘先生对这类结构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常用文言虚字的不译现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将文言虚字不译情况归纳整理出来,对学生将会有些帮助。因此,我列出中学语文课本里常用的虚字,并将其不译情况分类。之 1、用在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不译。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但有儿子活着。 2、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 3、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边,凑足音节, 可灵活译出,也可不译。如:辍耕之陇上,伥恨久之——(陈涉)停止了耕地到田埂上去,烦恼愤恨,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