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鸿门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很多人认为项羽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为今后的统一王朝奠定基础.但从项羽的称霸计划上分析发现,项羽在《鸿门宴》前后根本就没有杀死刘邦的想法,而是想保留承认刘邦的存在。究其原因,项羽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出发的。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6.
新发下来的作文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秦朝末年,问天下谁是英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者选择了项羽,而我,却选择刘邦。  相似文献   

7.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8.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11.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13.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都读过,对于其中项羽与刘邦在各种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性情,大家的评论肯定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首先,项羽是一个武者,刘邦则是一个政客。《鸿门宴》中他们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职业特性。正因如此,我对两人的所做所为不持褒贬。鸿门宴之前,曹无伤与范增只是稍说刘邦要反,项羽便勃然大怒,说要斩刘邦。这和后面他毫无心机地便说出告密者为曹,都反映出项羽为武者的直爽,鲁莽。项羽在战场上是武中霸者,自视无敌,有仗打便身先士卒,不管敌人多少,都能带兵凭借傲气与  相似文献   

16.
一项羽和刘邦在起兵前都有为帝的欲望。早在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亲眼见到皇帝的威严,十分羡慕,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同样的,刘邦服役去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看来是难以实现的极其渺茫的幻想。然而时势造英雄。秦朝的暴政终于引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为刘邦、项羽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陈胜、吴  相似文献   

17.
在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中,成功的传播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宣传战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战场,是使刘邦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史记》的相关记载,为我们研究历史和传播学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鸿门宴》中,刘邦入咸阳,曹无伤就使人言于项羽,是为不忠;曹无伤激化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必会使两军交战,是为不仁;他想借项羽之手杀了刘邦,是为不武;一旦杀人不能举,他必死无疑,是为不智。如此之人项羽对沛公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其意是要刘邦杀了曹无伤。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是为忠;“卫士不内”“侧其盾以撞”,是为武;“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为勇;遵守先前的约定,是为义;说项羽“亡秦之继耳”“不取也”,是为智。如此之人,项羽非但不怒,反叫“壮士”,赐之酒肉。这表明项羽对小人是杀之而后快,对英雄敬…  相似文献   

19.
在《鸿门宴》中,宴会以刘邦取胜,项羽失败告终。而我以为在鸿门宴上刘邦虽然脱离了险境逃归汉营,看似取得了胜利,但是却输了仁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