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灵 《初中生辅导》2011,(19):91-93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地处“丝绸之路”古道上,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羌、戎和匈奴等民族便在此聚居。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  相似文献   

2.
渔业包括养鱼业和捕鱼业两个方面。历史时期,宁夏渔业以中北部的黄河沿岸最为发达,而宁夏南部基本无渔业可言。早在北周时期,宁夏平原已取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誉,渔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宁夏渔业继续发展,其中西夏对私役士卒捕鱼的官吏进行重罚。明王朝时,不仅发生军官霸占鱼池的现象,而且政府对鱼湖征收赋税。至清王朝时,鱼在宁夏中北部已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3.
渔业包括养鱼业和捕鱼业两个方面。历史时期,宁夏渔业以中北部的黄河沿岸最为发达,而宁夏南部基本无渔业可言。早在北周时期,宁夏平原已取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誉,渔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宁夏渔业继续发展,其中西夏对私役士卒捕鱼的官吏进行重罚。明王朝时,不仅发生军官霸占鱼池的现象,而且政府对鱼湖征收赋税。至清王朝时,鱼在宁夏中北部已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4.
宁夏平原是我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对水的利用历史悠久,薪火相继。自从秦汉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勤劳智慧的宁夏人民开创了引黄灌溉的伟大事业,创造了有"塞北江南"之称的农业文明。清代是宁夏平原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经过康、雍、乾三朝频繁的渠道修浚与开凿,进而使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事业达到了历史时期的极盛,而持续不断的水利开发自然会对周围环境(包括社会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宁夏只是微小的一块,面积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区之一.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这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宁夏平原,又称川区,"天下黄河富宁夏"仅限于此;另一部分是宁夏南部山区,又称作西海固地区,这里山大沟深、常年干旱缺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相似文献   

6.
从出土文物看宁夏商周文化银川十中梅德格宁夏西有贺兰山,南有六盘山,北有大漠,黄河斜穿其间,古代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这里曾建立有名的西夏王朝,西夏史的研究使人们对古宁夏有了较多的认识,而对商周时期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如何,后人一直没有较充实...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通过政府强制性移民和老百姓自发性移民,大量内地汉族迁徙到宁夏南部地区,为当地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宁夏南部回汉群众的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当前回汉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为当地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外患基本来自北方。一部厚重的华夏文明史的叙写过程,总是与抵御外族入侵的经历密切相关。从地理格局上看,宁夏正处在中原与边地的过渡地带,是多民族生成和融合的地方;从军事意义上说,宁夏是演绎和承载战争时空的地带。六盘山与贺兰山南北贯通,成为这个地域格局上的屏障。黄河、清水河、泾水贯穿其间,是西北地区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北历史的演绎和文化的生成产生过重大影响,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文化、贺兰山岩画、石窟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沙漠文化等成为黄河文化的直接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突出了地域文化的军事特征。  相似文献   

9.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西部,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东西部贸易的重要交通要道.宁夏还是一个民族聚集区,在历史文化上有独特民族特色,但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了宁夏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较弱等情况.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就宁夏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粗浅梳理.  相似文献   

10.
宁夏“普九”攻坚战役打响5年来,已使全自治区所有川区的16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南部山区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个县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面对困难和挑战,宁夏530万回汉儿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所创造的辉煌—黄河百害而惟利河套,位于黄河前套的宁夏平原,由于自古得益于母亲河乳汁的滋润,鱼米飘香,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当年,宁夏曾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风雨如磐的岁月早已被那段光荣的历史所定格。公元199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普九”攻坚战又在这片热土上打响,一个庄严的承诺连同和煦的春风一起,深深根…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区域的饮品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有:酿酒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酒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乳及各种乳制品在黄河中游区域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对黄河中游区域的影响;流行于南方的茶逐渐为黄河中游区域的人们所了解,饮茶开始进入初始阶段,为唐宋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六朝世族门第之长盛不衰 ,与其家风、家学有关。会稽贺氏兴自汉代 ,历经六朝绵延至隋唐 ,数百年间代有才人 ,成为江东著姓 .贺氏门风尚忠义、倡孝友 ;在学术上则世传礼学  相似文献   

13.
台州汉唐之时犹号僻左之地,贬满之所,自唐乾元至广德年间,郑虔贬为台州司户,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设帐授徒,“教以正学”,“淑以诗书”,逐步、有序地使华夏文化涵化了古越文化,被台州人民推崇为“台州文教之祖”。  相似文献   

14.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竞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植过来的,而是自然之竹在人口压力和人们的书写需求刺激下自然而然转变成的。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由“自然植被”转变成“经济作物”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关中地区竹子仍大范围生长的事实皆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中国是多虎之地.虎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优越.中国史籍中不乏人虎和谐相处的记载.出于生存需要,且智识的局限,人类长期视虎为害敌.近数百年里,由于火器的应用,终于灭绝了绝大多数虎类.淮北的开发远早于江南,汉唐时均有大量的虎事记载,明清时虎迹已极为罕见.江南虎事主要出现于六朝以后,明清时仍不绝于书.不论淮北,还是江南,人类在灭绝虎类的同时,也摧毁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贸易活动历秦汉而不衰。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贸易场所。明清时期,产生了专业性的棉花、紫草与牲畜市场,出现了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中介机构———牙行,长山县周村镇与齐东县城发展成为与湖北汉口、广东佛山齐名的商业城镇。但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没有退脱地方化与封闭性的特征,属于封建小农经济范畴内的余缺调剂性质。  相似文献   

19.
唐初,随着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附,河朔成为移民奥区,城傍一直是河朔藩镇的重要土壤。部分城傍则与农民融合为一,从事农业生产,转变成了农民,同时也为河朔带来了尚武风气。唐束黄巢大起义时,一些河朔农民加入了起义军,至五代和南宋初期,河朔农民成为抵御契丹南下的生力军,而河北忠义军也成为抵御金兵南下的主力。在河朔由胡化回归到汉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