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静 《考试周刊》2009,(9):39-40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理论,对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抗争"女性的奥秘"的波琳娜与马德琳两位犹太女性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表现了贝娄对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对女权主义激进分子的强烈贬谪。  相似文献   

2.
关于宫本百合子的"自传体"小说《伸子》,历来多围绕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物形象对比或从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叙事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作家对"男权中心社会"的解构,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4.
曾林玉 《海外英语》2014,(14):227-229
该文从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关于他者的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中五位主要女性的他者形象,发现小说中女性被边缘化并且沦为他者是内外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一直热衷关注小说研究,对于诗歌文本批评尚停留于思想鼓动和构想的现实相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关注小说研究,同样把诗歌、散文以及戏剧研究纳入到批评实践当中来。新时期女性主义的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厘清概念术语、剖析形象类型以及总结文本意蕴等方面,尤其是在人物形象以及意蕴主题的解读层面上下足功夫,而对于各种文体的形式批评是相当匮乏的。更缺乏像西方那样从叙事学、原型等角度剖析作品的可能,在批评思路上仍属单一。这与中国批评家在运用西方理论资源上的隔膜有关。  相似文献   

6.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批判了爵士时代的新女性.若用女性主义批评观来解读这些女性人物,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分析,我们就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常敏 《海外英语》2011,(12):293-29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该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进而论证,在这种"忆苦思甜"的叙事模式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东方形象不自觉地落入了"他者"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8.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说《面纱》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试图通过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来解读《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曲折经历及从一个被社会塑造的女性向一个"独立主体"的命运转变过程。通过采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话语"内在性"和"他者",来分析凯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她的精神是如何游走于平庸与反抗之间,并最终走向主体意识觉醒历程的。  相似文献   

10.
勿庸讳言,90年代以来,一些女性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聚集在了女性主义写作的大旗之下,她们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运用一系列女性主义写作策略来解构男性中心文化,以图达到重新确立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并建立女性诗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大多以自传体式文本表达她们的诉求和心声。她们的小说强调族裔历史和经历变迁,具有极强的自传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女性被分裂的身份。女性主义批评以历史穿线和自传的方式来观照女性的种族、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3.
小说<人民公仆>是非洲文学大师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的政治斗争为主线,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女性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后殖民时代,非洲女性依然是男性的财产与工具,同时女性无意识地认同了男性对她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烧马棚》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后,通过敏感男孩萨蒂的第三人称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阶级冲突,种族冲突,道德冲突以及他父亲的复仇。众多的评论家历来青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而很少重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尽管福克纳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尤其萨蒂的阿姨和姐姐的描写上着笔甚少,但是她们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故却是不可忽视的。该文将主要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屈从性,以帮助读者更好解读小说,同时也向读者能展示当时美国南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帮助读者了解当时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西  吴兰香 《海外英语》2014,(19):208-210
《烧马棚》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后,通过敏感男孩萨蒂的第三人称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阶级冲突,种族冲突,道德冲突以及他父亲的复仇。众多的评论家历来青睐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而很少重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尽管福克纳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尤其萨蒂的阿姨和姐姐的描写上着笔甚少,但是她们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故却是不可忽视的。该文将主要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屈从性,以帮助读者更好解读小说,同时也向读者能展示当时美国南部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帮助读者了解当时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麦克白夫人作为莎翁笔下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呈现出多重特征.她虽然表现出坚韧强大的一面,却依然未能跳脱出父权制社会的框架.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麦克白夫人如何打破传统女性在文本中作为他者的形象,解读麦克白夫人后期如何再现了他者特质,并进一步探析这种矛盾背后的深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从其不同的命运发展历程透视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点,即:作者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女性,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塑造女性,男性作家张恨水的女性观受到了男权文化的影响和束缚。  相似文献   

19.
女性形象谱系在路遥小说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大致可以概括为忠于传统道德与反传统道德的性格特征,后一种性格特征历来鲜为研究者所关注。二者都遵循着基于路遥小说中女性观的创作原则,即作为他者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仅是被作为男性形象价值的附属,女性自身价值的独立追求成为了被消解的权力对象。这折射出了路遥自我意识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强烈的主观介入,造成了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扁平化与精神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描述的两位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底层阶级的代表,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二等公民"。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矛盾等复杂关系的影响,当时的女性群体属于不被关注和认知的。文章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小岛》中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来揭示在当时多元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处在底层的女性群体敢于颠覆传统社会形象、主动选择塑造全新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