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文学模糊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译作起着重要作用,而对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则是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基于文献综述法,对国内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归纳,即主要以经验式、感悟式的研究居多;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比例较少,研究方法上需要突破。模糊语言的质量评估应鼓励大胆创新地引进新的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将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结合起来,在方法论和实践上有望出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模糊性广泛存在于各类翻译中,并成为制约翻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结合实例对汉英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汉英模糊翻译的原则,不仅能够丰富模糊翻译研究,而且还能够对模糊翻译的处理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英汉两个民族在心理原型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包含的模糊美感在从源语言转向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多有磨蚀。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的磨蚀成因,探讨可以使用什么翻译策略对模糊美感进行合理的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5.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对翻译质量评估的性质、理论定位、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模式的构建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论述,简要勾勒出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司显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而使对翻译质量的评估更具操作性。但由于翻译学科本身不可避免地会烙上研究者的印迹,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进一步完善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有必要对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适当改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但跨文化语境中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说明翻译研究不仅应在语言层面上进行,而且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作为国内外翻译学界当前的热门话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它突破并拓展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是建构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语言精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模糊语言的艺术。本文旨在通过对诗歌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的研究,探讨汉英诗歌翻译的翻译策略,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毛泽东诗词中“万”字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模糊语言学和翻译学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模糊翻译理论。分析了国内模糊翻译研究的现有成果,讨论了模糊语言现象的构成特点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有关翻译理论的研究成为了翻译界关注的热点。而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也成为了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起点。同时,随着翻译能力的发展,作为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纽带,即翻译质量评估也成为了当代翻译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在对翻译能力及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过程中,却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并对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评估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翻译能力及翻译质量评估进行研究后,旨在以其为基础构建一种翻译自我评估模式,从而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现代中国散文>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明晰、从模糊到明晰.同时,还提出了对于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增译、减译、阐译和变译四种,旨在探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现象中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成功的翻译能传达出原作模糊语言运用的含蓄美、得体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朦胧美。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模糊方法、模糊加注释和直白翻译等。  相似文献   

14.
胡丽艳 《考试周刊》2013,(20):24-26
相对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来说,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冲破了原文的束缚,提高了译者与读者的地位。根据这一翻译理论,可从语内因素、语外因素与文本类型三方面例证与得出评估企业外宣的翻译质量的三大标准:准确通顺、顺应译入语文化、宣传语气充分。还可从四种翻译问题:语用类翻译、文化类翻译、语言类翻译、文本特有翻译着眼,评价企业外宣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翻译评估研究,一直是翻译批评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研究,并运用该模式评估从《金融时报》上随机挑选出来的一篇英汉翻译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郑金萍 《海外英语》2024,(6):177-179
语言的本质特性是模糊性,由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语言活动,要让翻译达到内容完整性、风格统一性、表达流畅性的效果,翻译活动中需要贯穿模糊性。在模糊语言学背景下,模糊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具有契合性,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对教师翻译教学、学生翻译学习、教学语料选择都产生影响。教师在实施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一定的翻译事项,让学生基于语境翻译、体现文化差异、掌握语用原则。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英语翻译方法,包括对等译法、增词法、变异译法、省略法、灵活处理法。在模糊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基于这些方法实施教学,能够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翻译作为语际间转换的活动,其基本事实就是用译入语来传达源语言所隐含的意义,作为指导翻译活动的翻译理论从本质上是模糊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直以来就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在中国译界也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二者都对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但是二者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对翻译标准的精确描述,而是通过模糊表达指出了翻译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8.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19.
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是应用译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该领域有很多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如翻译批评与翻译质量评估概念的区别、译文质量评估标准、译文质量评估模式建构、如何实现客观而又科学的译文评估、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等。本文旨在对于以上话题研究的国内成果进行介绍,并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领域的研究进行评述,最后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本文在前人对模糊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多个英文商务信函中所出现的模糊表达式,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提出对英文商务信函中所出现模糊表达式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