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落实教育部战“疫”专题教育部署,基于大教育视角反思我国教育事业,需要强化职后教育、终身教育和衔接教育,加强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全程教育体系;需要强化基层干部教育、社区居民教育、农村农民教育、特殊群体教育,加强覆盖全体人员的全员教育体系;需要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博雅教育和闲暇教育,加强覆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域教育体系;需要强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加强随时可学的全时教育体系;需要强化法治教育、应急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加强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所需的全面教育体系.通过不断增强和完善“全程-全员-全域-全面-全时”的大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依托数智教育大力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智治理体系,以此撬动教育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在坚持面向全体、落实“全面合格”+“鼓励优秀”教育、保障全程生长的理念指引下,西湖区通过系统构建“1+3+N”治理体系、聚力创生“齐抓共管”治理机制、全力打造优质美好治理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智慧数据与管理融合、智能分析与温度融合,促进了区域教育由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迈进。  相似文献   

3.
朱兵 《江苏教育》2023,(45):39-42
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扬州市宝应县立足县情,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奋力打造高质量、全覆盖的融合教育示范区。全县统筹安排资金、有效配置资源、创新思路举措,以“适宜融合、全面融合、优质融合”为目标,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深入强化普惠发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焕发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心位移: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21世纪初,从言语学科中心教学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和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高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从“大思政课”的视角,认识高校劳动教育的定位;要建构大师资体系,使劳动与教育高度融合;要使校园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不断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要用好大资源平台,使之贯穿劳动教育全程。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责主业,需要先行先试、勇破善立。江苏省启东市通过“五措并举”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推进的协同“启心育人”新格局。“五措并举”,即高位推动,协同运作,聚焦机制;强师夯基,专业赋能,聚焦队伍;多元体验,合力联动,聚焦活动;学科助力,搭桥建梁,聚焦融合;优化路径,做亮品牌,聚焦未来,着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革新,顺应了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能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确保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目前,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队伍融合意识薄弱、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残缺、家校社配合不足等障碍.因此,需要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生命教育素养、依托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共筑家校社合力...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如皋市以“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项目创建为抓手,以“适宜融合、全面融合、优质融合”为路径,坚持政府主导,学段拓展,提高质量,特教特办,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在如皋教育版图上努力将特殊教育建成“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全面发展”的高光区域。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存在“全员”联动性低、“全程”连续性差、“全方位”创新性难的问题。为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需要加强家校企“三位一体”、推动安全教育课程全覆盖、强化网络新媒体赋能效应,加大安全教育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推进“一专多能”的培养体系建设。要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品牌意识,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加强人教育,是完整的职业素质观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全面体现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特征的需要;要通过增加人知识教育含量,促进人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营造良好的人精神氛围等方式和途径来强化成人人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大思政”视域,进一步厘清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高职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相互融合的路径:提升师资人文素养以强化“大思政”育人认识与能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以打造人文“大思政”育人品牌;注重社会实践育人以提升“大思政”育人成效,从而构建起“思政促人文、人文载思政”共生共赢的“大思政”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的“生命”事件逐年攀升,已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紧迫性.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都有不利于生命教育的特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非常必要.做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途径:加强个体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应用能力;加强多方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高职院校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以广东省8所高职院校在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发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效果不尽人意的现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师资团队和实践平台等四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建议构建“六位一体”教学法;加强“创业基础+专业理论+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双师素质”的师资团队建设和打造学生创业云服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全阅读教育是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其总体目标是: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形成以全阅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机渗透“三生教育”的生命关怀、生存关怀与生活关怀理念有重要的意义且具备可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三生”关怀的实现需要做到:1.树立现代健康观,关注学生身心和谐与全面健康;2.树立人本理念,强化生命意识,提升生命质量;3.加深文化蕴涵,为“生命意义”的培育开辟沃土;4.构建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育人模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