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凯  刘慧 《教育科学》2022,(5):67-7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本质上是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研学旅行应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态为旨归,着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理解和生命表达。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发挥研学旅行功效,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应“调转”站位与视角,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眼睛向内”,通过体验认识生命;帮助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2.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新模式,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是研学基地的关注重点。本文分析了研学基地景观与游憩设计教育意义表达的现存问题、影响因素、表现形式,提出了融入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主题、创设五感体验、注重因材施教的策略以营造更具教育意义的研学基地。  相似文献   

4.
场馆研学是在场馆中开展的主动探究学习与参观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集体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聚焦场馆类地理研学,引入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操作程序,整合出场馆类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七步设计法",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眼观历博话陕西"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5.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被推上了中小学教育的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发现,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极为契合。在研学旅行中,能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阅读理解、信息搜集、习作表达和文化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湖师附小教育集团开展的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为例,分析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探索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通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宁波市M学校研学旅行具体实施的调研,提出了"倾听—行动—评价"的研学设计模式,指出了学校需要立足学生,以生为本,从课程体系构建、运行机制构建、基地构建入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形成新时期研学旅行的发展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工具对人性的操纵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前危机。狄尔泰,作为19世纪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精神领袖,率先冲破传统哲学的思想禁锢,从人的知、情、意三方面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凸显人作为人本身的生命意义。狄尔泰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提出了体验、表达和理解三个范畴,对三个范畴的概念与意义的把握对教育者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因而要注重其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研学旅行的德育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具身性等特征,能有效破解当前普遍存在的知识化、外在化、单一化德育困境。研学旅行的德育,可通过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社会文化体验、生活劳动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实施。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言传轻身教、重积极轻消极、重政治轻文化等问题。在研学旅行中渗透道德教育具有体验性、全面性、民族性等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缺陷。在研学旅行中,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体验教育、榜样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其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与活动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研学旅行学习的效果。增进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需抓住研学旅行"体验性"这一核心特征,将学生置于活动设计的中心;基于经验,帮助反思;激活体验,指导完善经验;对接生活,检验经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4.
以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理论看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是一个生命的体验、表达、理解的循环过程。体验理论用于语文教学,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很好地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科学教育主题,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学科融合、研学路线、研学活动、研学内容与研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且以河南登封市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践案例设计。实施结果显示,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6.
卜宪荣 《成才之路》2022,(12):130-132
研学旅行是旅行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学旅行活动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创新研学旅行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勾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打开新格局。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学业基础,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长远规划,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34):65-66
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的一项热门环节,研学旅行是打开学生课外学习课堂的有效方式。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际场景中以自身体验的方式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吸取语文学习知识,因此,研学旅行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自研学旅行提出以来,各地加快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步伐,通过校外教育+旅游的形式,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深度结合。文章提出了研学旅行基地系统的建设模式、核心内容及建设标准,并结合赤峰市红山区的文旅资源,对研学旅行基地系统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谭静 《文教资料》2008,(30):129-131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认为"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真正的"生活基地".从生命哲学的视野来看,"体验"在语文课程中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之一."体验"在语文课程中既有工具性价值,也有目的性价值.两种价值是和谐一致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培养具有主体性、良好个性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人"为旨归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