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团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行动,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对大学生社团活动存在过度关注"交际拓展"而淡化"能力提升"的价值定位偏移.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在阐释将"能力提升"作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本体性价值之意涵结构基础上,强调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反思批判能力的运用,增强社团管理者"活动育人顶层设计师"的角色意识,以促进社团活动的价值定位从"交际拓展"到"能力提升"的深化演进.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生社团作为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和促进社团主体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社团立德树人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校社团活动作为新时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高校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建设和管理好高校社团活动,将为拓展大学生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随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完善,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明确社团定位、加强社团活动建设、健全社团管理制度、服务社团会员成长和提升社团社会化程度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丹丹 《教师》2023,(25):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拓展教学载体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延伸,以"主阵地"的方式直接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目标是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首要核心问题,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目标构建的价值取向、依据、主体和维度等,走出误区,以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为目标,自始至终实现目标的导向、纠偏、凝聚和激励作用,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如何全面推进独立学院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需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提升体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丰富的经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实践不断线,以社团和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校园环境以及以学分制促进教育实施,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条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团活动对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对某高校149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比较了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和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参加社团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受多重因素制约,期待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明显张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初步理清了教学体系建设薄弱、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模式创新不力,教学载体拓展不够,是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四个关键因素。由此,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要以教学体系建设为突破,教师境界培育为要旨,教学模式创新为途径,教学载体拓展为关键,通过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塑造大学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体系,科学规范大学生行为,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才能促进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中提升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对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在对党的教育方针新的阐述中,突出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在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兴的大学生思想建设的有效实践载体已得到国内外高校的普遍认同,同时,它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思想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但要发挥大学志愿  相似文献   

11.
12.
蚂蚁与蚱蜢     
《双语学习》2013,(3):4-7
夏天,蚱蜢跳来跳去,兴高采烈地玩耍鸣唱。蚂蚁从旁边经过,他背着一大颗谷粒回家。蚱蜢说,“你何不停下这么辛苦的活计,和我聊聊天?”但是蚂蚁说,“我正在帮忙储存过冬的食物。我想你也应该做些准备。”  相似文献   

13.
法官与小偷     
<正> 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在这里再见到你。小偷:为什么,先生?难道你要改  相似文献   

14.
Two boys are talking about the sun and the moon. "Which one is more useful? " asks one of them. "Of course the moon is. The moon is in the sky when it is dark, but the sun is in the sky in the daytime, and nobody needs it. "注释:useful['ju蘼sf藜l]adj.有用的dark[d藁蘼k]adj.黑暗的daytim e['deitaim]n.白天The Sun and The Moon…  相似文献   

15.
虚静与迷狂     
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进入两种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虚静与迷狂。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中,情感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都起着不同作用;但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指向:在与日常情感的疏离中,使创作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浣熊和河狸是邻居,但生活方式却各不相同.一个是孤独的掠夺者,而另一个则是工作狂和当家里手. 春天叫醒大地和动物们,浣熊暴露了匪徒本色,而勤劳的建筑师河狸却开始了修巢工程…… 在加拿大南方的春天,森林和溪流被寒气笼罩着. 冰封的大地还十分坚硬,浣熊用它柔软的手指很难挖掘到食物.显然它非常不满.那鬼鬼祟祟的举止,那戴着面具似的嘴脸,天生就像一副窃贼模样,但实际上它的胆量却小得可怜.它们不能算是匪徒团伙,因为大多数浣熊是单个地在树林里游荡.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对《沉沦》与《青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故事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并揭示出造成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原因,使得这两部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对探索文学创作和鉴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group work teachers deal with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group work, while they support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practice skills with group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cquire skills in working with groups, and demonstrate them will vary greatly.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eaching group work should reflect these variations. Specific and concrete ways that instructors may use to individualize their approaches in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ng are presented. Thes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also are relevant for teaching other social work practice methods.  相似文献   

19.
One day, an old farmer took a bag of wheatto town. On the way, ,the bag of wheat fell offthe horse. He couldn t lift the bag onto thehorse because it was too heavy. He hoped thatsomeone would come and help him.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