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善是教师道德人格在实践中的展现,是教师规范伦理、责任伦理和美德伦理的融合与统一,是外在环境与教师主体道德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善实现的基础和福祉。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善面临利益选择冲突、价值判定两难和道德意志自由局限等现实困境,其实现常处于纠结与羁绊之中。教师善的实现须着力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构建教师生活的良序;改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育信仰笃定的未来卓越教师;构建教师道德共同体,丰富教师善的理性与实践之维,使善的实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价值欲求。  相似文献   

2.
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容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从职业院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用确定性的价值来克服不确定性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信念危机"和价值混乱,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教师愈来愈沦落为"技术工匠",教育活动也日渐深陷于技术化、机械化、知性化以及工具化等误区,丧失了心灵对话与精神沟通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师生交往必须超越"技术理性主义"的旨趣,摆脱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的束缚,回归于真正的对话性实践。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实践需要围绕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展开,使三者从分裂走向融合,形成师生之间真实的、完整的对话,避免虚假的、片面的对话。通过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的整体建构,师生交往将逐渐摆脱"技术理性主义"的遮蔽,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教育意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创办于1950年,位于泰州医药高新区。学校一贯倡导"美德教育",美德行为让全校师生如沐春风。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争相尚美崇善,教师用自己的美德善行感召学生。学生心怀感恩,将感恩之情汇集成册,汇成了一首动人的歌。如今全校师生带着美德且行且歌,开出了一路美德之花。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  相似文献   

5.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教育伦理规范作为对教育者行为的应然性规定,其合理性取决于制定者是否具有辩证的视野:在所关注的问题域中,教育道德之实然和应然是两个必要的视点;在规制对象上,教育伦理规范对教育者个人和社会都应具有调控作用;在功能设定上,教育伦理规范不仅必须抑教育行为之恶,而且也应该扬教育行为之善;在目标向度上,教育者美德与善行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当教育伦理规范的制定者具备了这种辩证的视野,教育伦理规范才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从而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获得人的认识论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9.
"善"或"使之善"是教育的本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现代教育却挖空了(道德)教育的根基.由此,学生成了"可算度的人",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和主行主义两种偏向:前者主张"知识即美德",测量的是知识的"多少";后者认定"美德看行动",计算的是好事的"件数".回归人之艺术的天性,探寻艺术对美德的启迪,达致礼乐相融、合和而生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可能维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传播的日益广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议题。在当前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理性的持续"至上",媒介传播自由与公正的失衡以及媒介学习主体理性、情感与信仰的分化,都给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伦理困境。该研究在深刻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伦理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媒介伦理困境,重新建构媒介伦理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要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需要复归媒介的价值理性与伦理精神,重塑媒介主体的自由与责任"规范",凝聚教师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活动中,以人的幸福为旨归的有效性和伦理性之间是内部一致的,且关系共存、价值共享、实践共行。要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教学要在知识上以"善"御"真",促进学生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提升;教学要在规范上以"善"致"善",构建责任自识的师生关系,培育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引导教师在教学伦理维度上的自我反思和叙事交流。  相似文献   

12.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三、教育特色——爱岗敬业(一)勤奋以爱岗"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是成才的法宝,也是传统的美德。无论是学生的岗还是老师的岗,该校都强调"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学生"日行九善",教师"践行九善",师生们用辛勤的汗水,浇开学业与事业的花朵。1.日行九善促成长。善:既有善良、行善、吉祥之意,也包含完善、真善美等意思。"日行九善",该校就是让学生通过每  相似文献   

14.
了解学生个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种服务意识,即"一切为了学生",树立学生第一的服务意识,要求教师在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必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差序格局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伦理的意涵,探讨教师专业伦理的三种境界(超越自然的功利境界、超越功利的尽职境界和超越义务的美德境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追求。通过境界的厘清与边界的建构,检视出现实中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差序格局下教师专业伦理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教师自我中心倾向,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坚定教师教学信念,促进教师跨越功利境界;培养教师共同体意识,促进教师进入超义务境界;加强完善教育立法,厘清各方责任与权利界限。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呈现和受众认知间的冲突。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下的数字教材编制,可能遭遇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弱化、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解构、教材目标定位泛化、数字化资源运用易引发法律风险隐患等伦理危机。以伦理视角对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进行审视,应遵循技术向“善”和“人”的发展融合的价值诉求,重视数字教材编制主体多元协同和融通的关系诉求,坚守数字教材编制体系“三性”融汇的内容诉求。因此,化解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材编制伦理风险,应立足于建构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和技术责任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与技术责任,重拾“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教育价值理念,动态监控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充分审视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设计机理和强化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存在"扬善弃真"的现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之接受"善"的教育。在这样的强调下,有许多的"真"被迫流失了。这就造成了两种危害:其一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影响教育意义的建构;其二是使学生的观点片面化,使之形成二元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谐思维取代斗争思维,语文只有使"真"与"善"和谐相处,才能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西顺 《教育研究》2022,43(1):72-80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从德性上说,"诚"是包含在善之中的,是善的一个要素,但"诚"又有认识功能,其目的在求"真",是在德性上与"真"的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又是独立于善的。"诚"在教学伦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它为教学奠定了扎实的伦理基础,有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美德的养成,而现代教学中的伦理危机和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诚"的缺失和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