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教育有关的谚语和俗语是反映乡村社会关于儿童教育的"理".家长和教师对这些"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信仰.这些"理"倾向于支持亲师的权威和惩罚学生,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笼罩着恐惧气氛.免于恐惧的教育是儿童幸福生活的起点,而合道德性与合法的教育是儿童免于恐惧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令人信服且使人自愿遵从的道德力量或道德影响力,具有文化内隐性、道德感召性、实践转化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从伦理维度审视教师道德权威,发现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去伦理化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可以采取措施:基于唤醒传统文化中积蕴的教师道德权威,促进教师对自身道德权威的伦理认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道德权威,构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3.
"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多变性、多学科性等特征.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包括高度的敏感性、知难而上的勇气、驾驭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特殊素质.而组成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知识互补、密切合作的教学团队,则是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业面批是指教师与学生针对作业面对面进行交流的一种教学活动,涉人的世界必定会存在伦理的因应和争议.小学阶段的教育伦理更因为小学生初蒙特性而价值特殊.要使作为一个伦理实体的学生得到健康完整的发展,作业面批就应在各个方面彰显伦理关怀.然而,仔细审视教育场域中的作业面批,的确存在以知识为导向、呈现较为形式化、语言缺乏感情的"去伦理化"性征.为了确保其伦理向度,作业面批应该做到努力成就学生完整的世界,引领学生从"在场"到"入场",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伦理本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孔子提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命题,以"乐"指称了师生关系的理想形态."乐"是指以"悦"为前提的、师生双方在交往活动中的交互性情感体验,本质上表达了师生"道"之相遇.儒家师生之"乐"表征了一种朝向生命共生的师生关系形态,师生双方同时兼具主体与客体之双重属性,以"道"为中心形成由互动而联结的生命共生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师生之"乐"彰明了教师之"乐"的主导性,以"师"与"道"的内在联结为前提与根据,从而确证一种基于共识的教育性.就对他者性的确证方式而言,师生双方与"道"的真实联结,使二者的互动关系具体展开为道德义务的双向对待,儒家师生关系由此表现为对称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去冲突化"教学并非某种特殊的不当教学类型,而是当前很多教学过程当中共同存在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去冲突化"教学的现实表现包括:忽略与排斥隐性教学冲突;敷衍与排除显性教学冲突."去冲突化"教学禁锢思维、压抑个性、打击兴趣,是一种教师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学生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效率主义当道;工具理性宰制;非理性权威泛滥;自我主体性消解.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对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高校"两课"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经普遍性地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接着依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等方面.(2)不同年龄、职称的高校"两课"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赵五娘的形象入手,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的核心意蕴,即情感伦理化和伦理情感化的高度统一。情感伦理化是戏剧艺术按照正统思想的要求规范情感的产生、存在形态以及表现方式,具体标准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伦理情感化是使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感性形式。中国古代戏剧伦理精神旨在提高戏剧的教化价值,特别重视“性”“情”统一,高则诚在创作中有自觉而成功的追求,确立基本模式,明清时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王乐  张乐 《教育研究》2021,42(11):107-118
一直以来,乡村存在一种"逃离"自己生长土地的倾向.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心"源源不断地将乡村学生输送到城市.为了追问"上大学"背后的"离土"动机如何通过教育变为现实,分别选择"出走前"、"出走中"和"出走后"三组教育群像进行"画图",基于"行为原因——影响因素——结果反思"的逻辑,深描"上大学"在教育时间线上如何影响乡村学生的"离土"选择.研究发现,乡村学生在教育的鼓励和"不支持"下,通过务实规划和环境提示做出"离土"选择,同时表现出欣然接受和情感淡薄的态度.总之,教育通过认知、发展和情感三个方面将乡村学生推向城市,而其也可借助"实地化"、"专业化"和"伦理化"在系统内部对"离土"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性调适.  相似文献   

11.
刘晓娟 《文教资料》2008,(31):10-11
人类社会对于情感道德的培育和认识,最先形成于家庭组织之中,家庭是一切人伦的起点,因此,元代杂剧创作中涉及家庭伦理题材的悲剧作品很多,在描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剧作中,总是以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为核心,在剧情中积极表现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妻妾等伦理关系.本文就元杂剧家庭伦理悲剧中"谋财背义"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作品所暴露的置身其间的人们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伦理价值优先的稳定反应倾向与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潜在伦理问题的觉察能力,是德性教学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移情、角色卷入、伦理图式、教师人格、教师性别以及学校伦理氛围对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激活教师道德叙事、丰富教学样例示范、体验道德角色情感、创设优良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教师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学合伦理性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智力障碍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到他们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这就赋予我们教师在教学生"读"、"练"时,"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善于运用"启动效应",设计揉合有趣味性的启动线索,在"趣"字上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合理适度的教师权威存在是实现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受经济、文化及网络普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大学教师权威认同日渐式微。在新时期,大学教师权威内涵应进行相应的转换:由传统的强制性走向内在认同、由压抑走向自由、由专断走向对话、由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走向传授与学习相统一、由过度依赖制度强制走向主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大学教师权威受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张含英的"校长三问"蕴含着大学人才培养在认知、技能和创新三个重要维度上的深沉关切.高等教育虽与时俱进,常变常新,但仍需不断回首并明确检讨如此基本命题,以免忘却初心.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在认知上,应当启迪学生反省觉悟,促使学生甄别真相,明辨真理,转识成智;在技能上,应充分肯定知识学习对于技能提升的根本意义,扬弃过分功利的知识观,将对"技"的追求上升为对"艺"的执着;而在求变创新层面,应当摒弃保守的价值观,摆脱现实的桎梏,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求异的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惟有三者共同发力、协调并举,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在"普及化"语境里寻求到"高质量发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合理适度的教师权威存在是实现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受经济、文化及网络普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大学教师权威认同日渐式微。在新时期,大学教师权威内涵应进行相应的转换:由传统的强制性走向内在认同、由压抑走向自由、由专断走向对话、由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走向传授与学习相统一、由过度依赖制度强制走向主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大学教师权威受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怎样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呢?学生插嘴常常是灵感的突然显现,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插嘴,善于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得到人格的尊重,情感的释放,就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个体面临挫折和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严重不足,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拖拉逃避,最终导致学习一塌糊涂.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让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影响,对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情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由于理性的极度扩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导致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的削弱,进而使现代人陷入一系列道德哲学困境中:情欲的过度膨胀引发了生命困境;道德情感的世俗化引发了道德困境;伦理情感的退隐引发了伦理困境.因此,要超越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重新恢复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以期恢复人的情感能力,使现代人的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