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路,以工程创新设计为主线,通过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课内外并重、科教一体、校企联合、境内外协同等多种渠道,对接产业、行业,构建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跨学科、宽视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工程领导力是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重要能力之一。文章着眼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依托土木、水利、环境等学科,提出了新时代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工程领导力理念及三个核心能力,即工程生态融合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工程能力,创新了工程领导力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为新时代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打好创业基础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复合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复合材料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复合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建筑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尤其以“4+X”、国际化联合教学及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为代表,同时应在建筑院校中强化“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实践性好、研究性优、创新性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设计师。  相似文献   

5.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负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前研究生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多种不适应问题,实行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是培养国家战略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通过创办创新联合体、组建联合团队、融合双方优势、订单式培养人才、联合攻关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呼唤高校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方式,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义、培养现状探讨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战略。作为工程师培养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其研究生教育当前普遍缺乏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群体普遍缺乏的工程思维。文章介绍了工程思维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选题、研究方案制定与课题开展过程等主要环节中运用工程思维,并以集成电路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工程思维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效果。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实施卓越计划2.0的重要措施,新时代下高等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莆田学院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聚焦跨院各界优势资源,推进工文科交叉融合,着力从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特色、师资力量配置、实践创新平台等四个方面,探索"政校企协同"推动新文科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可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工科育人模式提供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改变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新理念与新方法。通过明晰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困境,对学校与企业优势与角色进行深刻解析,探究融合式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创新和平台搭建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对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1.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但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探索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通过分析现有传统工程训练的局限性和问题,对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实训体系、搭建了创新平台、建设了师资队伍,创新了课程教学,形成了质量保障体系。这种创新型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在实践与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社会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沈阳建筑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学校自身条件设施,在现有教学体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模式和实习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对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四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由学生、学校、行业(企业)之间有机联动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产学研"为衔接手段,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为载体,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特色,构成独特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急需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日趋融入国际大舞台的中国呼唤创新人才,我国加入WTO将是创新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机会。新时代的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培养较高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的统一,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他应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在接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自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改革虽然涉及诸多因素,但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深入,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军地合作培养模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6.
郑威  张磊 《科教导刊》2023,(20):26-28
科教深度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科教深度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与新时代财政学教育的发展要求,重点提出财政学专业创新人才“1+4+1”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揭示该培养模式主要涵盖“核心教学方式+关键支撑内容(机制构建+平台搭建+模式创新+路径设计)+系列实践活动”,为高校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财政学专业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8,(2):108-111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专业发展和产业进步至关重要,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必须及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提高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本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提出工程训练中心系统建设的定位与创新点,采取开放式运行机制,以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心,以数字化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和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为基本点,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培养,加强工程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教育,形成我校发展特色的创新型工程训练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敢闯会创”的能力与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阐述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分析协同创新战略下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从招生、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导师指导和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