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使民办园也能为老百姓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从而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能有效缓解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通过对东西部三个地区开展调研,发现这些地区已经构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普惠性幼儿园体系,形成了多元的普惠性幼儿园群体,购买形式能体现限价与提质并举,健全了财政分担机制,并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新的两极分化、幼儿园的办园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约束性监督少;保教质量堪忧等问题。实施政府购买政策,必须要有宏观规定和机制建构,引导各地按照正确的导向实施政府购买行为,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和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服务并举,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公民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满足就近入园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教育部:今年将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本刊讯(张迿)2014年2月初,教育部发布的工作要点指出,我国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国家重大项目,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工作要点提出,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清楚了解陕西省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省十五地市(区)的517所普惠性幼儿园为研究样本,对陕西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投入数量不足、方式单一,普惠性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持证率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待遇差、离职率高,硬件设施设备配置不足,普惠性民办园对教研与培训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体系;提高工资水平和编制比例,保障幼儿教师基本权益;整合幼教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园本教研。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厅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力争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评估认定比例达到50%。《方案》提出,宁夏将从持续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前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5个方面全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PPP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保障因素是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应该遵循统筹兼顾、利益共赢原则,设计成本核算方式、分担主体与比率,以及支付方式等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政府、私人、家庭的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演绎普惠性幼儿园项目资金循环过程,并利用陕西省X市的实证数据测算保教费、财政补贴标准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比率等重要变量。研究表明PPP模式能够减轻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压力,"公建民营"与"民营公助"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方案。由此提出建议:加快PPP模式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统筹协调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与长效机制;明确教育成本分担类别、财政补贴方式、PPP合约期限等实施规则;多种方式拓展私人资本投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税务总局、医疗保障局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前提升计划")."学前提升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自2011年开始实施《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学前教育的各项改革可谓摁下了加速键,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力度和速度. 过去3年,广州市学前教育事业通过建设公办园和资助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获得了快速发展.为实现公办园占比30%的目标,2012年和2013年两年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23亿元,使公办幼儿园总量达到499所,占比31.5%;而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助方面,2012年全市12个区(县级市)教育局出台了本地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市财政分别安排专项经费总额1亿元,通过竞争机制和因素法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分配,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项目.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导向,实现民办园"转普"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当前民办园"转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发展普惠性民办园认识模糊、相关政策制度缺失、民办园监管无力以及园内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明确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程序、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大政府的扶持投入、加强幼儿园监管机制等,从而加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一直坚持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目前,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已经超出公办幼儿园。基于公共财政鲜明的“公共性”、民办园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幼儿的权利以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等依据,公共财政应当资助民办幼儿园,具体资助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资助,如政府直接财政投入和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间接资助,包括税费减免、以奖代补及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以此促使民办幼儿园提供更优质、更具普惠意义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