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盛行的教育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者一向崇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杜威也似乎始终是进步主义教育的标签。从杜威与进步主义在教育思想上的分歧以及杜威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评价来重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盛行的教育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者一向崇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杜威也似乎始终是进步主义教育的标签。从杜威与进步主义在教育思想上的分歧以及杜威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评价来重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界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如果将进步主义教育分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两个部分,二者实际上各有成败,从总体上说,前者走向了成功,后者走向了失败。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给予我国当前的“新课改”以良好的启示,一方面适应时代,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吸收传统,面向未来;第三教师参与,双向对接;最后广开言路,去伪取真。  相似文献   

4.
在进步主义教育研究方面,对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教育思想原则变化和冲突的角度,进步主义教育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19-1929年以儿童中心论为主导的"和谐"时期,1930-1941年社会改造主义与儿童中心论的"冲突"时期,1942-1955年的"沉寂"时期。进步主义与社会改造主义内在的否定性倾向,造成了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内部不可调和的思想冲突,正是这种话语的竞争,最终导致协会的分裂和解体。  相似文献   

5.
兴趣论题是杜威与实用主义力求在旧教育的刻板教条与新教育的浪漫随意之间持守中道,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思考、潜力与现实两方面融会在一起培养孩子品格的"居间"之道。然而进步主义教育的实践陷入社会改良方法论上的"内在否定主义"。如何将抽象的二元对立的原则变为简易可行的教育,这不仅是杜威的困惑,也是此后教育改革的困惑。本研究将杜威的文本置放在其学术脉络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其实践的来龙去脉之中,结合社会变革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考察辨析,挖掘呈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社会改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讨论思想批判、科学实验、社会改造及其落实于教育之中的可能与限度。  相似文献   

6.
洪柳 《中小学校长》2012,(12):63-64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恐怕没有人能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影响与贡献相媲美。杜威不仅有助于形成美国实用主义思想体系,而且还对此后实验主义和新教育,即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存在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杜威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都写过很多著作和论文,其中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女性史兴起后,进步主义教育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基于对男性主导的进步主义教育研究的批判,女性主义者对杜威的生活经历与教育思想进行性别分析,同时在进步主义教育研究中添加被忽视女性的贡献,掀起重寻女性计划。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关注到女性群体内部种族与阶级等差异,黑人女性的教育活动被纳入研究视野;在历史书写上不再满足于事实的陈述,将性别纳入社会权力系统中寻求话语分析。从简单添加到关注内部差异、从还原女性贡献到追寻历史解释,研究路径的转变体现美国史学与女性史学发展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罗正为 《家教世界》2013,(7X):246-247
本文试图在进步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寻出进步主义教育成败背后的原因,以期从这些原因背后找出改革进步主义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反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教育思想。要素主义教育承认世界的变化,但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素"或"精华"对于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的永恒价值。其主要代表人物巴格莱在《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中严厉批评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指责进步主义教育完全取消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循环性,排斥要求严格而内容精密的学科,抛弃学校的权威和纪律等。在要素主义教育者看来,进步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它不但使中小学教育质量下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所倡导的“新教育”时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的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杜威及其思想的发展历程、杜威的教育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及他对世界教育的深远影响三个方面时杜威作为世界性教育家做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