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试制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作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士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端。研究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学业考试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课程评价系统,历经三代时期"小成"与"大成"的学业评价思想萌芽、两汉时期以"射策"和"对策"为考试形式的"岁课"制度建立、隋唐时期以"通经"和"科举"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发展、宋明时期"誊录封弥"和"八股文"等公平客观评价措施等重要发展阶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学业考试文化。特别是通过考试促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人才以及重视考试公平的传统,成为我国课程评价制度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需要在当代课程评价制度建设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三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三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考试机会的公平开放,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阅卷方式的公平以及对“高危人群”能不违公平等,这些都是科举制得以长久绵延的重要原因。同时科举对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制度的完善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引发考试作弊的话题。其实,考场作弊自古皆有,并且名目繁多,有贿买,有夹带,有代考。海南私人收藏家手中有一卷32页蝇头小楷绫书,其质地、内容、款样等特征表明,这就是清代中期科举取士中考生私带的与试题相关的资料,也就是夹带,俗称"小抄"。  相似文献   

7.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8.
蜡烛与明清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用烛可分为科举考场用烛及科举考生用烛.明代乡、会试科举考场用烛数量可观,用烛品种丰富,用烛场合较多;清代会试考场用烛量大,清政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试考场给烛方式及数量作具体规定,使其更为完备.明代考生用烛既承袭旧制,亦有所创新,体现明代科举制的与时俱进;清前期科举考生用烛并不规范,但经乾隆一朝整饬,考生用烛规范性达到顶峰.令人深思的是,清政府虽对科举制多有改进,然而不过是对譬如用烛制等无关紧要方面的调整,厘革始终未触动科举制的实质,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借闱是科举学术语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时,封建政府借用异地科场集中办理乡试或会试的科举现象,以保障科举制度的实行和杰出人才的选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苏、皖二省大乱,江南乡试停滞.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咸丰九年苏、皖二省向清廷中央提议借浙闱举办江南乡试.而后,众官员从借闱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公平性、保障性等五个维度出发,对此提议展开激烈讨论,赞成者多从教育公平、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优势,反对者则从考场承载力、考场安全等方面质疑其实际可操作性.三个多月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最终清政府决定苏、皖二省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观古鉴今,清代借闱对高考制度的完善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及其严肃性,科学的考场座位编排是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介绍的是利用EXCEL VBA编写考场编排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利用此软件,可轻松实现学校考试中繁琐的考场编排、座位表、桌贴、班级考生分布等的一次性生成及打印.经实际应用,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在科举文风、选拔方法、录取公正、考试公平等方面的革新思路和举措,不仅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对后世考试选拔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清代科举的会试承袭明代旧制,是一种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称为"礼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各直省乡试中式的举人.  相似文献   

14.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乡闱"一词是指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考场,即各省所设的贡院。河北省的考生主要在顺天乡闱内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物质承载体,清代十六个乡闱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法令,事实上,在乡闱内部还往往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仪式,这些惯例和仪式在约束考官和考生方面有时候比国家明文法令更为有效。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布局和仪式在时人的心理层面起到特殊的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科举考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促成了考试成文法规各项规章条款的形成,其立法过程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相辅相成。科举法规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规律,而《科场条例》作为专项内容的立法条例,是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严密与完备的特点,与其他的法律条文共同组成了规范科举考试的法律文件,进而从制度上维护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才选拔的考试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相似文献   

18.
范哗 《考试研究》2014,(6):90-94
考试出题是考试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出题方式与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考试制度文化变迁,是评价与衡量考试制度质量的重要指标。清代科举制度历经悠久的发展历程,其出题方式及考试内容趋于完善与稳定,成为彰显科举文化与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与调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舞弊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而且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形象.国家教育考试舞弊有如下的新特征: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手段趋于高科技化;舞弊地点从考场内走向考场外,舞弊行为贯穿考试的整个流程;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集团.将"破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相结合,有利于更新考试管理理念,从而使有舞弊想法的考生不想舞弊、不能舞弊、不敢舞弊,从而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其目的是维持公平公正的选才制度,但在考试中存在各种舞弊现象,为此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严惩科举舞弊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当今高考作为国家、家长及各位师生所关注的重点,作为高中生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必经之路,考场中抢手的出现,让人们为高考的公平性感到担心、失望甚至不安。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中防舞弊措施的探究,为国家当代高考中的反舞弊措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