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终于出台了,这对于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可以像法官那样对照规则轻松地解决教育惩戒问题。许多研究都证实,“一张明确而具体的规则和后果的清单将会导致一种相互对立的氛围”(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2006)。当成年人使用包括“高度控制”“强力推行”或只是简单惩罚等各种惩戒性措施时,一些孩子会变得更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并更加充满敌意。不当惩罚的最大问题是孩子自主意识,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丧失。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盲从”“计算风险”或“逆反”。要想尽可能减少教育惩戒的这些负面效应,教师就要将教育中的惩戒与社会中其他类型的惩戒区分开来,全面提升教育惩戒的教育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则》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编如下:一、教育惩戒的概念和实施范围《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一规定,首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其次,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训导和矫治。最后,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即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3.
叶冬桃 《师道》2021,(4):10-12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教育惩戒已成为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一种教育手段。2016年发布的《关于防止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将“惩戒”入法;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惩戒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惩戒权既已得到法律支持,施用教育惩戒为何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正>一、原因分析案例中最大的矛盾点:数学老师的做法是教育惩戒还是体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教育惩戒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规则》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指明了教育惩戒权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力和责任的底线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教育者在规则教育、惩戒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面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很稚嫩,更要慎用惩戒.我们要在"规则"和"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制订规则,用规则调整、指导其言行,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于2021年3月1日正式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但教师在运用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仍然面对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施行教育惩戒权的经验方法,并总结国内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现状,提出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行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策略,为我国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实施以及惩戒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桩桩教育极端事件的曝光,教育惩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教育惩戒走上正当路径?这既需要明晰惩戒的本意,又需要讲究惩戒之道。鉴于此,本刊第9期刊发了一组文章:教育中的惩罚专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惩戒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并结合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阐明了惩戒在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家之言中《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一文则对教育惩戒规制进行了探讨。8月24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发布,批评权赫然列在第十六条。原以为,该说的都说了,这一话题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在走访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一问题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所以,这一期,接着上期的惩戒话题,就着第十六条,再说一说。  相似文献   

8.
刘宁  刘扬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59-6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不确定法律概念+空白要件"的形式为教育惩戒权行使留出较大的裁量空间和判断余地.教育惩戒裁量基准是指对《规则》中裁量事项的具体化,旨在为学校和教师在作出惩戒决定时提供判断选择标准.教育惩戒裁量基准发挥着为惩戒权行使提供具体化裁判标准、为受教育权提供能动性保护和实现惩戒权自我约束的多重功能.教育惩戒裁量基准应遵循过惩相当、平等对待和明确性的法治原则.建构教育惩戒裁量基准制度,应厘清裁量基准的创制主体与效力位阶,引入情节细化和效果格化的二元技术框架,并完善教育惩戒裁量基准中的程序性规则.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 前几天,青岛市政府发布的《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中,这项关于"惩戒"的内容,让全国的教师们突然兴奋起来. 于是, 教师们的朋友圈里,这样的内容开始刷屏:"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代孩子就完了!""今天不允许老师惩罚学生,明天你的民族就会被惩罚!"  相似文献   

10.
蒋健 《辽宁教育》2022,(4):44-4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群体。《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给教师送上了一把“戒尺”,但又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考验,是对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的考验。要想用好这把“尺”,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字,即“本”“度”和“术”。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权威     
2019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限制外出集体活动,不超过一周的停学、停课等。《规则》的发布,总算让长久以来教师们“看不惯”“忍不了”与“不敢管、不能管”的矛盾心理有了一定的缓解和遵循。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惩戒作为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和完整人格培育的教育措施,是教育职责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教育惩戒标准的缺失,近年来引发诸多争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行正是对实践需求的及时回应。该《规则》明确了教育惩戒制度的性质,肯定了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框定了应予教育惩戒的违纪违规行为,并规定了教师、学校的教育惩戒职责和手段以及教育惩戒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该《规则》旨在通过教育惩戒标准的全面建立,将教育惩戒导入法治和理性轨道.确保教育惩戒的合理实施,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近期印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简称《规则》),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激发了社会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学校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哪些问题和挑战?《规则》本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健全和完善?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涉到《规则》本身是否能够落地,而且对于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以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把教育惩戒纳入了法治轨道。对此,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学生进行“惩戒”了;有的家长则担忧这会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学校该如何以“法”惩戒呢?评析1教育惩戒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实际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从人的成长规律看,一个人在成长中难免犯错误,如果只强调赏识和鼓励,甚至毫无保留地过分鼓励,并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英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从探索到日趋完善经历了全面禁止体罚、恢复教师惩罚权力、出台《2006 年教育与督学法》和出台《学校中的行为与纪律》四个阶段。然而在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实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使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滥用教师惩戒权和教师惩戒权缺失两大问题。对比英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吸收其经验教训,我国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在制度、实施、管理和使用层面必须做到明确立法、完善程序、灵活惩戒和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第一次以国家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明确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和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可以实施三类不同程度的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我国《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惩戒,人们还能够在头脑中反映出例如远古的戒尺,例如现在的体罚、变相体罚,而上升到“权”的高度,恐怕茫然的太多。我随便的问身边的老师,我们有什么样的惩戒权?老师们说:惩戒权?你编的吧!惩戒权,我们有吗?我只是知道一定不能够惩罚学生,不然,稍有差错可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学生就是上帝,我们有惩罚上帝的权力?翻开《教师法》,“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有关教学权利的规定仅此一句。空泛无力,无任何可操作性。与其说是法律条文,不如说是一句口号。靠什么来保障教师教育权利的行使?当学生拒不接受教师教育甚至侮辱教师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很多教师以为拿到了管学生的“尚方宝剑”,只要学生不听话、犯错误就可以惩罚他们,再也不怕因惩罚学生导致家长来校“问罪”、被问责处分。  相似文献   

20.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