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探索和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无法回避"戈人"问题。结合民族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对戈人、蚕丛、冉駹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主人与远古的蚕丛、古代的冉駹、当代的日玛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从"藏彝走廊"分布域——多民族活态分布与多元民族活态文化;"藏彝走廊"语言域——藏、羌、彝语支是走廊鲜活的语言主体以及"藏彝走廊"文化域——岷江流域古遗址凸显厚重的古羌文化三个侧面探讨藏彝走廊文化域中的尤为凸显且厚重的羌文化元素,以此实证:无论从多元的文化角度,还是从具体的民族学视角,古羌文化作为藏彝走廊的重要文化积淀和藏彝走廊文化的最重要组成之一,从丰富和发展学术的客观视角来看待民族走廊,把"藏彝走廊"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更为妥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石棺葬文化是横断山脉地区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显著。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对岷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带石棺葬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便已经初见成绩,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这一地区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本文系对四川藏区(简称康区)丹巴、雅江县等地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的记录与初步认识,将为康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对西藏和藏彝走廊地区大量的实地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争藏彝走廊地区碉楼的分布、形态、功能等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探讨在藏区存在的碉楼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骁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骁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7.
"藏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中多元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历史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共同价值取向、多种宗教信仰的长期并存、包容共享的文化认同与共生共存的发展需要等文化特质。延续数千年的"藏彝走廊"对当代多元文化构建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和提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10.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我国西北、西南两大民族迁徙通道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的寺观壁画同样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瑰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则能够永久地保存壁画的信息。现代科学与古代艺术交融碰撞,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寺观壁画数字化,是永久保存该文化遗产的完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