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英国对于日苏复交谈判基本上采取了不介入的政策,这是由于英国既不想成为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反对的目标,也不想得罪苏联而危及本国的安全,当然偏重于后者。在回答日本对美英等国的两次询问——第一次关于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的归属问题,第二次关于《雅尔塔协定》《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使用的Kurile islands(千岛群岛)是否并不包括国后、择捉两岛——时,均作出了不同于美国、不利于日本的回答,其目的就是维持远东领土的现状,不纵容日本挑战英美的战时责任。  相似文献   

2.
李凡 《历史教学》2003,15(10):40-44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3.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4.
中共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深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式变化的影响。战后初期,中共反对美国主导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反对以日本的赔偿支援国民党政府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坚持在国际框架内解决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以对抗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着眼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调整对日政策,决定免除日本的战争赔偿。在与日本政府复交谈判中,中共坚持中国人民拥有要求日本战争赔偿的权利,抵制了日本政府借助日台和约否认战争赔偿的企图。  相似文献   

5.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面临着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历届总统都未曾遇到的最为糟糕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麻烦,迫使他不得不对美国的内外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1969年出台的尼克松主义就是这种调整的直接产物。在美国战略调整方针的指导下,越南战争得以结束,美苏关系得以缓和,中美关系得以正常化,同时美国还调整了与西欧、日本等盟国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对日索赔到放弃赔款要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索赔的态度一度是积极的,但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和蒋介石的反共内战,对日索赔一事曾不了了之。1952年,台湾当局与日本政府签订非法的《日蒋条约》,蒋介石集团擅自宣布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对日索赔问题再度被提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在复交谈判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记前嫌旧怨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7.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美国是充满了好感和希冀的,毛泽东崇仰华盛顿,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巨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策的对华政策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纵容妥协,企图牺牲中国,祸水北引,挑起日苏战争,继而又采取以华制日态度.随中国形势的转变、国共力量的对比,美国又从单纯的扶蒋抗日政策转变为既扶蒋又联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1941年日美谈判的起因、经过及其对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分析了制约和影响日美谈判的主要因素,认为: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中对日推行妥协与遏制并重的两面政策,使日本侵略欲望更加膨胀,并在谈判的掩护下掌握了军事主动权;苏德战争的爆发使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时机已到,在谈判中确立了南进第一的决策;美国以石油为主的全面禁运沉重打击了日本,促使其加快了对美开战的步伐,最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9.
刘子玉 《历史教学问题》2020,(2):116-123,99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英日两国各自作为美国的盟国,在欧亚国际政治领域支持美国的遏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获得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成员国地位,但英国拒绝承诺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问题从此成为直接影响英日通商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1962年末,英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通商航海条约,规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然而,日本商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受到差别对待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英国商人在进一步开发日本市场方面也面临着来自日本政府的重重阻力,互相清除残存的贸易壁垒成为此后英日贸易谈判的长期议题。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十余年间,英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日本不再轻易对英国做出让步,致使旨在彻底清除双边贸易壁垒的长期自由化计划谈判最终失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英日关系发展模式的逆转。  相似文献   

10.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死结.现已历时50年有余。在整个冷战年代,美国因克什米尔的战略位置而对其给予特殊关怀,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经历了几多转变,力求采取中立不干预政策。一、美国最初寄希望于两国直接谈判。二、英国请求美国出面。三、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的调停。但事实证明,美国在1947-1953年间采取的中立不干预政策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24日是韩中两国建交20周年纪念。20年建交,如同20岁的年轻人,充满活力。20年来,两国关系全面发展:1992年建交初期仅为64亿美元的两国贸易额,到2011年达到2206亿美元,增加了34倍。这一规模比韩国和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贸易总额大得多。每年两国出入境的人数为600万余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两国之间。韩中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进程从1997年的合作伙伴关系,到2003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2008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不断提升。韩中两国不仅在双边关系层面,而且在东北亚地区、国际舞台层面都具有其独特性。在此背景下,更需要用长远的眼光,从两国的地缘关系、历史关系、战略关系等角度,进一步审视两国关系,重温韩中建交的必然性,展望两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苏美建交初期,苏联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急需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美国当时为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也向苏联积极地提供了技术支持。苏联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受政治关系的影响,此时苏联对美国技术的引进一波三折。总体而言,苏联在该期间内对美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促进了苏联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发展,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表面上看,这是双方经济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实质上,它是苏联籍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的工具,因而是一种明显的经济关系政治化现象。虽然,这种关系的结局是令人痛心的,但也不是简单的谁之过的问题,它的背后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探析,无疑将给我们提供一些对现实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日菲关系正常化的多种因素中,美国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之下的日本和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菲律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希望二者尽快建交以稳固亚太防卫体系;战争赔偿问题为日菲交涉提供契机,美国积极从中展开斡旋,在鼓励菲律宾的同时亦对日本施压,推动日菲关系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珍宝岛事件之前,中关两国虽有恢复外交关系的意愿,但任何一方都不肯迈出第一步,珍宝岛事件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孤立无援,寻求改善中关关系,两国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因此,作者认为珍宝岛事件是中关两国建交的助推器,它促使中美两国迈出了走向和解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58年,中共参加了由联共(布)中央发起的对南共联盟纲领草案的批判,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国际层面来看,一是5月5日队民日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现代修正主义必须批判》一文,助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反修”潮流的涌起;二是建交不到4年的中南关系迅速降至冰点;三是此次批判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前奏。从国内层面来看,对南共修正主义的批判引发了毛泽东认为中共党内会出现修正主义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期(1931、9-1939、9),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制定了以苏制日、联苏抗日的基本政策,并对苏展开了比较积极与务实的外交活动。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争取到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然而,由于中苏的合作抗日没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故在追求合作过程中历经曲折,并在合作形成后国民政府联苏政策与外交中也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双方关系难以继续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