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江韵 《文教资料》2014,(36):36-38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集中描写和反映了汴京都市文化的宋代市民文学,构成了凝视帝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目光:市民都市日常生活图景;繁华、娱乐与欲望的市民大众的梦想。而话本反映的都城之中的犯罪与反叛,则对于主流帝京意象产生了颠覆,呈现出北宋东京都市文化的多层次和丰富性。新兴的市民文学开始改变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旧貌,也影响着中国文学以后的历史发展走向,呈现出其潜在而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王海鸽以其自成特色的平民化书写关照了新时期的都市生活、市民生活,这种精神关照为她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群。在众多书写都市的作家中,王海鸽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对现代都市及都市人进行了现实书写,其创作风格在都市文学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地梳理了90年代以来辽宁都市文学的概况,着重对其三个方面的特色和内容进行了阐释:一是作品所呈现出的以乡村道德观照都市的审美方式,二是在都市工业题材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三是迥异于当下都市文学潮流的都市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得怀旧成为现代人疏导精神压力的重要途径,怀旧文学也自然成为当下文学的新势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古文明的传统农业国家,土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乡情结与童年梦忆也自然成为当代怀旧文学书写的主旋律。当代作家通过个体怀旧书写,带领当代都市人寻找现代社会缺失的美好:自在的生活、朴素的情感、美好的人性等。  相似文献   

9.
林耀德的都市诗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来回切换,既有对现代主义的追问与批判,又有关于后现代社会的隐喻与戏谑。林耀德以自己的书写方式意欲建构一个所谓的"都市文学神话",并最终将都市文学推向文学话语场,形成新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亭子间在上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居住空间,但在1930年至1945年间的都市文学中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亭子间书写丰富了都市文学,并与同时期摩登建筑文本一起构建出一个耀眼的文学都市——文本上海,底层人物的贫、凡和知识分子的抑、扬都隐藏在亭子间文本中。贫、凡还原了文学的写实功能,抑、扬渲染出文学的浪漫表达,日常生活和精神求索相融合,酸甜苦辣、百味人生都蕴藏在亭子间文本中,使亭子间书写具有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实现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需要相应的全民法律意识。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民众在法律意识现状上呈现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存在传统社会特征的差异局面。造成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构建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法律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文化环境因素。同时,这种差异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冲突的增多、城乡认同的长期对立、法律公正难以实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随着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城市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这一过程中,尚存在着社区居民生态体育意识淡薄、社区体育资源严重不足和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只有采取提高社区居民生态体育意识,完善城市社区生态体育内容建设以及构建多元化城市社区生态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等措施,才能推动城市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滚雪球抽样,对丽水市城区居民共500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居民环境意识状况,发现环境意识水平与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以及职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主要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发挥其自治功能、协助功能、协调功能。但实践中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存在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自治意识淡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组织的关系模糊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提高居民参与自治意识、理顺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组织的关系,确保实现真正的社区居民自治。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复苏伊始,路遥出于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将目光投向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迷茫、奋斗的新一代农民。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下,这些农村中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乡村的蒙昧和城市的富足。他们欣羡现代文明的成果,渴望投入城市的怀抱,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体制及意识观念的因素,他们身份习得的过程倍显艰难,进入到城市之中却通常得不到认可。其进城农民的身份彰显了他们自身在城乡交叉之中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殊定位。他们的这一身份略显尴尬却也生动地映射了改革之初那一批不安分的农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城市的异军突起,美国出现了大量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美国城市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转型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城市生活的写照比较零散,不成规模和气候,作家的城市批判和审美意识不强;繁荣时期作品数量丰富,随着作家城市身份的确立,作品中所反映的城市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转型时期则呈现出城市批判角度的多元和城市生活范围的扩大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逆城市化一般都出现在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5%的时候,以人口向非大城市中心区迁移为主导,人口还是在城市,并不是像我国近期出现的向农村迁移或不愿迁往城镇的情况。当前的我国的非转农现象决不是城市人口向农村分散和农村化,更不是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城市化阶段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佛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佛山市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发现近年佛山市城镇居民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消费增长迅猛。而与广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做对比时发现,佛山市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服务等消费明显落后于广州市居民,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了发展佛山医疗、交通和通讯事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开展家庭体育状况、参与动机、行为方式、消费状况以及影响河南雀城市居民参加家庭体育的因素等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具体现象分析,可知影响河南省城市家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因素是对体育没有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等,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