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6节,是一个让学生探究的实验.实验设计的思想很巧妙,用橡皮筋的拉力对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发生变化,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再由打出的纸带计算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依次使用一根、二根、三根、四根同样的橡皮筋重复做实验,保持每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相同.用一根橡皮筋时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W...  相似文献   

2.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探究性实验之一.如图1所示,对于本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新旧版教材中都提供了通过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原来静止的小车做功使小车获得动能而进行探究的参考方案.实验中采用了“倍增法”,即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增加橡皮筋做功的倍数,从而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中,"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通过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获得动能,来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标·人教版(必修2)<高中实验报告册>中探究性实验六"探究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的原理是:当小车平衡了摩擦时,橡皮筋拉力对小车做功把其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小车的动能后,小车开始以速度v匀速运动,此时小车的动能Ek=(1)/(2)mv2.即等于开始时橡皮筋储存的弹性势能Ep,所以探究橡皮筋弹性势能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转化为探究小车v2与橡皮筋伸长量之间的关系了.  相似文献   

5.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6节的内容,是高考力学6个必考实验之一。该实验探究为下一节课引导学生推导动能的表达式做了铺垫,同时其作为动能定理的一个特例,对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具有重要作用。一、实验原型和不足1.实验原型。笔者所在学校实验室均利用橡皮筋对置于倾斜木板上的小车做功来进行实验。笔者先将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再利用不同条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物理新教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于木板上滑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作出曲线等措施来进行定量关系分析。这个实验对于橡皮筋的要求很高,小车受力为零的位置不好确定,并且要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重力沿木板斜面上的分力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衡摩擦力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并且木板上每处的动摩擦因数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会给实验增  相似文献   

7.
“用橡皮筋作动力”有三个活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做橡皮筋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感知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认识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8,(3)
"用橡皮筋作动力"有三个活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做橡皮筋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感知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认识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相似文献   

9.
陈春丽 《物理教师》2007,28(6):6-37
在《物理》新教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是采用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在木板上滑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作出曲线来进行定量关系分析.这个实验的要点是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重力沿木板斜面上的分力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这样小车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做功来探究实验.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衡摩擦力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并且木板上每处的动摩擦因数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会给实验增加了误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中,有许多实验图线,本文将常用的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根据测定的位移数据,计算出小车在T、2T、3T、……时的瞬时速度v_1、v_2、v_3……,作出的V—t图线应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等于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在保持小车总质量M不变,研究加速度a与小车所受外力F的关系时,作出的a—F图线应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的倒数等于M;在保持F不变,研究加速度a和小车(包  相似文献   

11.
橡皮筋小车     
淀粉们,今天我们利用乐高积木来做一个小车吧。这个小车用橡皮筋作动力,结构很简单。但是小车想要跑得快跑得远是有很多技巧的!我们来慢慢研究一下吧!大家想一想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有弹性,可以拉伸,没错!这些都是橡皮筋的特点。橡皮筋在被外力拉伸时产生收缩力,当外力撤去后,橡皮筋便会恢复原状。我们就用橡皮筋的收缩力给小车作动力,让小车动起来。搭建底盘首先,我们从小车的底盘开始。一辆车跑得快还是慢和底盘是否稳定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搭建底盘需要4个2×8的带孔的片,2个15孔的凸点梁。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材《代数》第一册(下)第40页第2题如下: 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橡皮筋由于其经济、易找等特点在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及实验中被广大师生广泛使用.在沪科版8年级第5章第3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中要求学生:制作1个橡皮筋测力计;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力的合成"及第7章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中都使用到橡皮筋,以上都默许了橡皮筋的拉力与形变量满足胡克定律,对弹力所在的范围及拉伸橡皮筋的方式并没有作出要求.以至于在实际教学和实验中出现了橡皮筋的弹力与变化量不严格呈一次函数关系,采用不同的拉伸方式出现不同结果,而出现的原因我们往往把它们错误地归结为人为的偶然实验误差.为了弄清橡皮筋的弹力与伸长量间的关系及与拉伸方式是否对这种关系造成影响,本文从逐增形变量、逐增形变量回放、逐减形变量回放3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以期得出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代数》第一册(下)40页第2题: 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相似文献   

15.
在功的计算公式W=Fs中,正确选取其中的s值很重要,下面的例题中错在“s”. 例1 一人用100牛的水平推力推一小车沿水平地面前进了6米,松手后小车继续滑行了2米.求人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错解:s=6米+2米=8米W=Fs=100牛×8米=800焦  相似文献   

16.
张丽伟 《物理教师》2014,(12):51-52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17题是一道有关橡皮筋模型的试题,主旨是考查胡克定律,试题如下。如图1,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必修2中介绍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方法,由于弹力做的功无法进行定量测量且很难做到每次实验时每根橡皮筋的伸长量一样,故实验效果不理想.笔者利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来做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感受"橡皮筋"法:如图1,将一条橡皮筋在A1、A2两点用图钉固定,将A1、A2之间另一点A3往上拉,形成△A1A2A3.然后将点A3慢慢放松时,∠A3逐渐变大,∠A1与∠A2变小,恢复到原来位置时,A1、A2、A3成一条直线(即  相似文献   

19.
“功的原理”、“机械效率”是机械功的教学难点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对此已降低了要求 ,沪科版教材删去了斜面知识点并作了两次变动 ,试图降低教学过程中的难度 ,但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仍有如下方面的模糊观念 :1 .先学功的原理 ,再学机械效率 ,由于先入为主 ,学生往往对功的原理的特殊形式 W1= W2 印象深刻 (甚至认为功的原理的公式就是 W1=W2 ) ,在解有关机械效率问题时 ,通常不分析题目条件 ,盲目用公式 W1=W2 ,而不用η=W有用W总 × 1 0 0 % .2 .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混淆不清 .在几个版本教材中 ,对这三个功叙…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读一本书时,无意间读到:人有第三只“耳朵”,如牙齿、骨骼等。真有这回事儿?我半信半疑,牙齿、骨骼真能听到声音吗?我被这条信息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开始了。妈妈找来一些棉花、一根橡皮筋、一支筷子。妈妈用棉花团塞住我的耳朵,顿时,只觉得周围一片寂静,好像与有声的世界隔绝了。她再让我用牙齿咬住橡皮筋的一端,用一只手拿着另一端,另一只手用力地拨动橡皮筋。我听到了“咚——咚——”的声音。当我取下耳朵上的棉花团,再次用手用力地拨动橡皮筋时,结果,那“咚——咚——”的声音反而变得轻了。我感到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