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表示确数。古人在用数字表示确数时,一般不用量词,而是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例如:(1)乃簪一花。(司马光《训俭示康》)(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相似文献   

2.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在教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古诗文中有的注释可以商榷.现提出几条肤浅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各位同仁.(1)《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课本注:“质,砧.”应解为“质”通“锧”;“锧”,砧也(《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课本注:“请,动词,仅表示歉逊的语气.”我们以为欠当.首先,“歉”是别词,应为“谦”;“请”原是动词,在此是一个谦敬副词,而非动词(教材版本同上).  相似文献   

4.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5.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6.
多义词在古代汉语里大量存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同一个“负”字(这里所谓字,就是指一个单音词。下同)在五个句子里,就有五种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普通中学还是职业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见 动词”的格式都曾多次出现。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8.
笔者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二十四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立即有几个学生拿着《史记故事选译》(一)找上门来,向我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即“两本书撞车打架了!”我翻开两本书一查对,原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话,在课本和《史记故事选译》里,不但句读不一,并且连解释也大相径庭。现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9.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先请看一组句子: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不能察”是对曹刿的高度评价与赞美“,虽”当译为“即使”。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译为“虽然”了。再如...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接触古代座次尊卑礼仪的知识,例如: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汉时以  相似文献   

11.
自学目的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学习通过故事描写人物的方法。自学引导1、了解有关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注释有明显瑕疵,现列举其四。 一、“臣请完璧归赵”,教材注为:“请,动词,仅表示歉(‘谦’字之误)逊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此注有两点错误。一是矛盾。说“请”是“动词”,却又是“仅表示歉(谦)逊语气”,一个动词怎么会仅仅表示一种语气呢?显然前后矛盾。“请”字后面  相似文献   

13.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上徐江先生的系列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和《培养学生珍贵的另类辨别力——(廉颇蔺相如列传)反思性教学实录》(简称《实录》),获益良多。但对于他的假设的某些具体分析,我们还是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5.
<正>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事迹,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列传”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分为分传、合传、寄传、杂传四种类型。《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是合传,即把几个人的生平事迹并传。原文以记述廉颇、蔺相如为主,还记述了赵  相似文献   

16.
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句“以戏弄臣”,看似容易;《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此句或不译,或语焉不详,大同小异地译为“来戏弄我”。  相似文献   

17.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18.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主题思想的分析,过去大都着眼于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对秦斗争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赞扬廉颇忠于祖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从局部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全篇看,就不够全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反映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相似文献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