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计算机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利用校对软件对科技期刊文稿进行辅助校对 ,是广大编辑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黑马”、“金山”等校对系统虽然能对文稿中的错字、别字、漏字、多字、标点符号、英文拼写等进行一般性的检查 ,但仍存在误报率、漏报率高以及无法对文稿中的不规范名词、术语进行校对等缺陷 ,远不能满足科技期刊专业文稿校对的需要。近一年来 ,我们对“东方快车 2 0 0 0黄金版”内套装的由北京黑马电子新技术公司开发的“黑马编校办公版V98”(简称黑马校对系统 )针对…  相似文献   

2.
提高期刊电子文稿校对质量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电子文稿,即作者以磁盘、光盘、电子邮件等形式,投寄给编辑部可直接用电脑打开并处理的文稿.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版社和期刊编辑部的来稿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电子邮箱收到的电子文稿.电子文稿的出现,使出版工作省去了文字录入环节,简化了校对环节,同时使编辑人员对文稿的字数统计、删改取舍等更为便捷,无疑使编辑校对工作更加省时省力,为提高编校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校对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文稿发表、电文发出时,非常重视校对工作.他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体现他一贯倡导的"认真""过细"的工作作风,对我们做好出版工作有深刻的启示,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等现代技术使编辑出版工作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走过"光与电",进入"0和1"数字化时代。出版数字化的特征之一就是电子文稿化。电子文稿使出版工作省去了文字录入环节,简化了校对环节,同时使编辑人员对文稿的字数统计、删改取舍等更为便捷,使编辑校对工作更加省  相似文献   

5.
付友华 《出版广角》2013,(22):72-73
校对是出版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其主要是根据原稿审查文稿的错误,包括字词拼写、语法的错误、政治错误等。校对工作要求编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也使得编校人员的耐性、责任心、上进心更强,这是对校对人员性格的磨炼,从而也使其更加适合校对这份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11)
失之于瞻前顾后——报刊文稿常见逻辑错误探析文/河南·袁方作为报刊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在编稿和校对工作中,一定要对每一篇文稿的逻辑性给予特别的注意,即是说既要“瞻前”,又要“顾后”。而这恰是当前许多报刊文稿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如1997年第10期《知音》杂...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9,(3)
校对,是一项以核对校稿与原稿一致与否为中心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检查剔除原稿中的错误。在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的基本行为是阅读文稿。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讲,校对是一种阅读。不过,校对过程中的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方式的阅读,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文字校对一直是保证新闻出版质量的关键问题,即使应用了计算机录入,仍不得不用人工校对。新推山的中文智能校对卡一分钟可以校对一万字文稿,走山了把人从繁重、机械的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文计算机文字录入量剧增,人工校对已无法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和印刷业的发展。由北京市新北成实业开发公司研制成功的中  相似文献   

9.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的文稿中,有一些他亲笔写的关于文稿校对的信和更正启事.这类文字与毛泽东同志那些脍炙人口的论著比较起来,当然是次要一些的.然而,它却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文稿的撰写、印行上向人民负责和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提倡文章写好后,要"认真地加以删改",是大家所知道的.可是,作为一个作者,他并不把文稿的改定看作是写作的完成,还非常重视文稿付印时的校对.一九三八年,有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写作、编辑、排版的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出版部门。计算机自动文字校对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工校对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状况,也为改变传统的人工校对模式,实现文稿的自动校对,提高校对质量,把校对人员从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与西文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词与词之间无明显分隔,词的切分具有很大困难,目前所使用的软件均无法达到独立完成书稿校对工作的能力。因而应将汉语校对系统的功能定位于人工校对之外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校对以词语检…  相似文献   

12.
做好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提升论文学术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竹  王华菊  金丹 《编辑学报》2011,(Z1):86-89
编辑需认真审查文稿的科学性与学术性,并从论文的结构、标准化与规范化、语言文字等方面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且重视校对环节,进而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余瑞萍  李姗姗 《编辑学报》2012,24(6):551-553
编辑加工及校对是保证科技文稿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完整、规范的编辑工作制度对提高期刊的编辑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执行《硅酸盐学报》编辑工作制度中的经验,总结出"一纵一横"的编辑工作方法,提出了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方法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的措施,以资同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基于编校合一模式的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方法。方法:基于编校合一模式下加强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探讨了当下编校合一模式下护理期刊校对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相应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了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策略。结果: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增设作者校对、采用交叉校对方法、加强传统校对方式改革的方式可提高护理期刊校对工作质量。结论:当前在编校合一的模式下,针对护理期刊的校对工作开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期刊的稿件出版质量,必须要加强对校对问题的分析探讨,采取应对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期刊稿件校对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校对是把好文字关中最繁琐、最要紧、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一篇文章内容再好,如果错字连篇,或前后文字矛盾,不仅会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亦会直接影响内容的传播效果,甚而动摇报纸在读者中的威信和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对既是对所校文稿负责,同时也是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16.
医学期刊校对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科技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字词之差有时会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校对工作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因编校失误而造成“谬种流传”,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①校对不但要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校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即校异同,还要积极地去发现和纠正作者、编者在处理文稿中的错误,即校是非。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的重要条件。我社在期刊的编校工作实践中,从编校统一到编校分开,再到现在的把编校的分与合的有机统一,使差错率降到低于0.5/10000,提高了期刊编校质量,增加了期刊竞争力。一、校对工作的发展1.编校合一的尝试医学期刊的编辑担任校对工作,其优势在于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对原稿能融会贯通、领悟真谛,做到总体把握,校对时可以随时发现原稿自身的漏洞、不足和疑点,及时地与作者沟通并可随时对其进行修改,保证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但是编辑在阅读方式上“线性阅读”,往往不易察觉文字、标点、符号等细小的差异;在阅读心态上“自我欣赏...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无论是写作鸿篇巨著,还是发表一篇短文,都要反复推敲。对文稿的校对工作,也不马虎从事。他认为,看校样“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从标题的字体到行文中的数字号码,从每一个字词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过细的校阅。在校对《反杜林论》和《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时候,他说:“为了找出错误,我就得钻到通常的排印差错中去!”恩格斯对待校对工作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19.
吴丹 《采.写.编》2023,(11):78-80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文章发表越来越多,编辑加工和校对,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从广义来讲,两者都是对文章进行修改,但是在实际工作内容、思维与方式上两者存在差异,它们的目的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需要编辑在工作中明确这种差异,通过思维模式与操作方式的转变,提升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的质量。本文以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思路为切入点,通过对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两者思路差异及其思路转换,希望为编辑与校对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陈庆之 《出版科学》2011,19(6):33-35
校对是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校对人员素质、校对方法、校对内容和校对制度的深入探讨,提出提高校对质量的切实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