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化媒体,构建了独特的网络社群组织,体现出自组织、后现代和群体动力学三个话语体系特征。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群在自组织过程中,展现出去中心化、解构权威、割裂社群等多种变迁趋势。与此同时,也反映出网络群氓、伪真实、群体极化等一系列负效应。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媒介环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理性的网络社群秩序。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与禁忌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反映出了社会的结构性压力对青年群体心理状态造成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青年群体的信息时代"网络原住民"身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资本的介入,青年群体由"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退化成注意力经济的消费者。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属性和语义运用两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与禁忌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是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主张,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青年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帝吧出征"作为近来一起典型的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透露出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的统筹动员作用明显;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在文化输出中实现政治交流。  相似文献   

4.
王勇 《新闻战线》2015,(2):47-4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许多热点事件都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但与此同时,网络热点事件的大肆传播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威胁。青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也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改进其社会心态,关系到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青年群体使用"网络脏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为了挖掘这种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研究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网络脏话"的使用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检验,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的原因受到网络现实边界模糊、亚文化、情感表达、个人社会化和对网络脏话失去敏感度的影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脏话"动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性思考、规避网络脏话,为引导措施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只有踏踏实实为青年服务,才能真正赢得青年尽管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作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的陆士祯仍然密切关注着社会发展给青少年群体带来的变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现任校长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兼任。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危机中,各类网络自组织行动作用突出,形成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模式。本研究以近年来公共危机中典型的网络自组织行动为基础,深入分析其核心功能与行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新的媒介功能与媒介逻辑。研究发现,网络自组织强化危机信息融合,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推动利益相关者的群体聚合,形成临时性的“合作共同体”,并通过集体性话语协同和分布式组织行动两种逻辑完成自组织行动,而其内在的动力机制主要为价值驱动、情感驱动、关系驱动和技术驱动。由此,网络自组织形成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传播型构,成为媒介组织动员功能的新机制,并以其对跨地域原子化个体的有效组织,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形塑出新的媒介化逻辑。  相似文献   

8.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10.
李国朋 《图书馆建设》2015,(3):47-49,54
123图书馆是基于蒲公英模式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图书循环阅读网络推广平台,其采取自组织的运作模式,通过经济制度和服务制度的创新实现闲置的社会阅读资源自组织、价值自组织、服务自组织和信用自组织,有效解决了闲置的社会阅读资源浪费问题,并使其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23图书馆的自组织发展模式给我国图书馆带来了以下启示:注重社会阅读资源一体化,实现价值共享目标多样化,保持服务创新常态化,推动信用评价基础化。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百度贴吧中的群体冲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及网络虚拟社区的繁荣使得群体传播在现代科技社会达到了一定规模。而在众多网络群体中,百度贴吧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传播丈化。本文分析了百度贴吧中群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内部的组织形式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和摩擦。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0):27-32
近年来,以环境污染为肇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底层青年群体在维权抗争时,由于受自身媒介素养缺陷和外部环境所限,他们在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上遭遇了诸多瓶颈,这种现实窘境被媒介放大并演化为媒介奇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断裂与失衡的现实转喻,以此可能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风险。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探针,厘清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意识、表达方式和表达组织方面的困境,透视其背后折射的并发性风险,并且以媒介干预为路径,把发挥媒介涵化效应、形塑媒介理性、提升组织建构能力作为现实考量,旨在构建出一条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16.
日本源起的耽美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地区,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流行壮大,成为中国青年群体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亚文化。而腐女群体作为耽美文化最主要的受众自然成为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不被主流所理解和接受。关于以耽美文化为对象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传播学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寥寥可数。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网络中耽美迷最大的集中地百度腐女贴吧为个案,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身份认同的视野下研究网络环境中新兴亚文化群体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姚崇  姜开元  席海莎 《今传媒》2014,(5):153-155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集中并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多项技术的新媒体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各群体产生了影响。而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本文总结了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趋利避害,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自2013年至今,"锦鲤祈福"习俗在互联网平台方兴未艾,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亚文化。作为民间信仰在互联网世界延伸的典型表现,锦鲤祈福不仅是一种功利化、世俗化的动物崇拜,也是一种以模仿作为传播本质的网络文化。该习俗既表现了青年群体在风险社会中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接不暇,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转发者对生活无法全盘掌握的无奈之感。但是,青年群体并非以"锦鲤祈福"方式替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是利用它来增强自身实现目标的内驱力。"锦鲤祈福"习俗的背后,是当代中国青年积极能动与消极焦虑交织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20.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